民国及其以前,河南各地村落,无论山地、平原,许多都围以城寨。寨墙据地形设置,或以木栅围之,或以黄土夯成,俗称“打寨”,似城墙,多三、四丈高,设寨门。山地丘陵地带的村落寨墙多依山就势而建,如沟峪村寨,多在沟口、峪口横以寨墙,寨门开设其中。分散的自然村落,尤其平原,多选择高地“打寨”,专为本村居民防避战乱之用,俗称“中心寨”。为防备夜间盗贼活动,不少村落均设有更屋,也称“谯楼”,以报时和提醒村民注意防盗。在战乱年代,许多村落寨门楼上还设置“铁炮”等守卫武器。水井是各种村落中最常见的且不可缺少的公用生活设施,豫南为水塘。石碾、碓臼也是村落中必备的生活设施,一村中有数个,十数个,分片而设。村中的道路均为土路,村人共管共享,村落中还有个别人开办的染坊、油坊及各种手工业作坊。较大的村落中还设有饭铺、杂货铺等。村落中比较显眼的大型建筑为庙宇和祠堂家庙。庙宇所供“神仙”,以龙王、关公、观音为多,有的则是本村的著名历史人物或与本村历史有关的传说人物。祠堂家庙是一村中大家族的祭祖场所。或一个或数个,依村中氏族而定。信阳南部诸县村落中,最常见的还有土地庙,古称“里社”。清代,一些村落中还有类似寺庙宫陵门阙的建筑,称“牌坊”,用以表彰“忠孝节义”之人的“事迹”,最多的是表彰妇女的“贞节牌坊”,牌坊或立于被表彰者的家门口,或置于村内大路旁,跨路而设的称“骑路牌坊”。牌坊用石凿制,多一门三节,正上横额刻以“圣旨”字样,两边楹联上刻着“节妇”的“节孝情操”事迹。有的还配有以忠孝节义为属性的历史传说。20世纪以来,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冲击和影响,“贞节牌坊”渐被拆除,在山区偏僻之地偶而见到的也多残缺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