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霞故居介绍(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 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22/11/23 - 22:08

刘青霞(1877~1923),出身于宦门巨富之家,原名马青霞,17岁时受父命嫁于尉氏县大地主、山西试用道刘耀德为妻,始改刘姓。25岁时夫亡,刘氏家业由其执掌。她受革命思潮影响,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并加入同盟会。其一生致力于办义学、兴善举、妇女解放及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并出巨资支持革命,与当时的“鉴湖女侠”秋瑾齐名,被誉为“南秋北刘”。现存的刘青霞故居有两处,一处是位于开封市刘家胡同的刘家宅院,一处是坐落于尉氏县县城中心的师古堂。

刘青霞故居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刘家宅院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刘家宅院是典型的封闭式四合式院,坐北朝南,东、西宅院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东院、西院共有清末明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配益彰,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2006年5月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青霞故居

故居作为刘青霞生活及奋斗的实物载体,不仅可以直观了解到她传奇的人生,而且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教育和借鉴意义。

故居管理机构为开封市刘青霞故居纪念馆,于2011年11月成立并免费对外开放。开封市刘青霞故居纪念馆现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社科普及基地、河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

故居基本陈设为刘青霞生平事迹展,展览主要分布在东院一进院的四个展厅,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分别讲述了“富贵刘青霞”“乐善乡梓兴教办学”“扶桑游学 支持革命”“争女权 襄助革命天下为公”四方面内容。

深层阅读:

刘青霞故居由位于开封市刘家胡同的刘家宅院和尉氏县县城中心的师古堂(东院)、刘家西院共同构成。

刘青霞(1877~1923年),河南省安阳蒋村人,原名马青霞。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父命嫁于尉氏县大地主、山西试用道刘耀德为妻,始改姓刘。刘家为当时河南第一富户。刘青霞25岁时亡夫,家业由其执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青霞捐银9000两,在开封至许昌官路歇马营的贾鲁河上修筑石桥一座,并亲书"无名氏修"碑文,以示不图名利。清廷诰封刘青霞"一品命妇"。1907年刘青霞游学日本,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捐巨款资助进步革命刊物《河南》。回国后,积极支持河南辛亥革命,经常冒险搭救、掩护革命者。其一生关注民生、教育和妇女解放事业,如办"孤贫院"、"养济院"、"平民工厂",修桥筑路,创办河南省第一所私立女校"华英女校"等。刘青霞威望很高,1912年被河南各大团体公举为河南省国民捐总理。曾被聘为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北京女子《白话报》发起人。刘青霞在河南首先提出"社会主义"之说。1913年,她两次晋见孙中山,表示愿将财产捐献给国家,以作修铁路之用。不料适逢南北分裂,捐献未成。

1922年冯玉祥在河南执政时,刘青霞毅然将财产全部交出,用于河南教育事业。刘青霞一生致力于参加并出巨资支持革命事业,被誉为辛亥革命女杰,与当时的"鉴湖女侠"秋瑾齐名,被誉为"南秋北刘"。

开封市区刘家胡同的刘家宅院,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该宅院系典型的四合式民居,坐北朝南,分东、西两宅,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两院后部为一花园,将两院联在一起。该宅院为刘青霞在开封居住和活动的场所。由于家族纠纷,刘青霞毅然将其财产归公。冯玉祥在河南执政时,处理此案,将诉讼所及的有关财产没收归公或变卖,这笔财产大部分用于教育事业。现该宅院东宅为红旗幼儿园占用,西宅为顺河回族区房管所占用,后花园被改造,其余仍保持原有风貌。刘家宅院于1992年4月和2000年9月曾被公布为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宅院现保存完整。东宅宅院南北长59米,东西宽22.5米,中轴线规整明显,整座院落层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严谨,为封闭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全为硬山式,叠瓦花脊、干槎瓦,椽上铺架望砖,木质格扇门窗,青砖铺地,花牙子雀替、木刘青霞像尉氏县刘家宅院西院开封市区刘家宅院开封地方文化全书·文物胜迹83雕挂落等建筑装修精美。

临街门楼靠东侧偏左,气势雄伟,脊高7米,檐4.8米,高出倒座屋脊(倒座屋脊高6.3米,檐高4米许),其墀头为磨砖砌成,做工精细,中安穿带门一樘,上有走马板,两侧有抱框余塞板,下设鼓式石门墩。前院内,南为倒座3间;东西各为五架前廊式厢房3间,因东厢房与门楼相联,故辟出一间作为通道;北为正厅,面阔3间,进深3间,后檐椽、飞椽、斗拱、荷叶墩等为砖仿木构。此四座建筑皆设前廊,互相贯通,使居民免受雨水之虞;正厅西山墙辟有小门,外设耳房;正厅东侧有垂花门,垂柱、雀替、挂落雕刻精美。过垂花门迎面为中院东厢房南山墙,起遮拦视线之影壁作用,再折向西则入中院。中院有东西厢房,面阔3间,五架前廊硬山式。中院北端为过厅,穿越即为后院。过厅两侧有廊房;东西各有五架前廊硬山式厢房,皆面阔3间;北为正房,面阔5间,进深3间,五架前后廊硬山式,天花为楞木支撑、木板铺就,边有木质楼梯可登,其上形成阁楼。后院各建筑亦由前廊相通。整座院落中,主房与配房,后、中、前三院之间,室内外高程、脊高、檐高等均有差别,以正厅、正房最高,中院次之,前院最低,使整个建筑群层次分明,错落有序,也显示出主尊配卑的等级观念。

从装修上看,院中建筑装饰皆较为精致,梁头饰以麻叶云头,檐枋与上槛间装木雕花板,上有垂花柱和花牙子雀替。各建筑均为龟背锦六抹格扇门,绦环板及裙板有木雕花芯;明间门外有罩门;次间、稍间皆为槛窗、槛墙,槛窗分两部,上为支摘窗外有纱窗,下为玻璃屉子。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配得彰,虽无雕梁画栋,却也碧玉素装、光彩照人、雅而不俗。建筑群总体显得古朴大方、端庄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建筑特色。

尉氏县城的师古堂(东院)及西院,为当时尉氏县大地主刘耀德庄园的一部分,建于清末,建国后,为县政府机关占用。曾于1985年7月和2000年9月被公布为尉氏县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耀德(号称刘半县)庄园,位于尉氏县城正中,师古堂为其中的一部分,占地12700平方米,原貌极为奢华、雄伟,是一座大型的四合式建筑群。全盛时,师古堂约有房300余间,是刘氏家族中建筑最精美,规模最庞大的建筑群。师古堂现存后院及中院部分建筑,坐北朝南,有房38间,为二层硬山式楼房三面围合而成。后院主楼面阔5间,进深6米许,通高12米;东西两楼面阔5间,较主楼略低。三面楼房一、二层皆有前廊互相贯通,会于二门处,可拾阶而下。建筑为硬山式,花瓦脊工,檐下装饰有花砖,雕刻精美,装修为木雕格扇门窗,室内亦有楼梯可登上层。中院现仅存东楼一座,风格与后院相同。昔日师古堂内景色怡人,院内奇花异石纷呈,牡丹、桂花、丁香、腊梅四时芳香,至今犹有刘青霞亲手栽种的腊梅存活。

西院与师古堂隔路相望,建筑群坐西朝东,分南北两座院落,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可相互通联,风格与师古堂一致。院落整体布局严谨,各为三进,现存基本完整,亦为二层硬山式楼房三面围合而成。建筑形式有硬山、卷棚等,营造出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的建筑群天际线效果。西院现存建筑12座共88间,建筑装饰方面大量使用木雕、砖雕,技艺精湛,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