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河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概况、简史

renwen 提交于 周日, 2022/09/11 - 00:12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到汉武帝时成为亚洲最富强的多民族国家。河南地区,除西南部山区外,其他如伊洛河平原、西北部和东南部平原地区,农业发达,城镇稠密,经济、文化都比较先进,河南在全国的地位仅次于京畿所在地——关中。全国著名的18座大城市中,河南有雒阳(今洛阳)、宛(今南阳)、温(今温县)、轵(今济源)、阳翟(今禹县)、睢阳(今商丘)、陈(今淮阳)。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当时,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区,农业生产方面,铁器和牛耕广泛推广,大大解放了生产力。耧车、水碓和风车的发明,使耕作技术进一步改进。西汉统治者重视治理黄河,发展水利灌溉。在河南境内堵住黄河决口,先后完成水利工程19项。南阳太守召信臣利用河流湖泊等天然水道,修建水门堤堰数十处,灌溉面积达3万顷,受到南阳人民的爱戴。当时的主要农作物有黍、粟、稷、高粱、小麦、大麦、秫稻、大豆、小豆、麻等,同时苜蓿、葡萄、胡麻、蔬菜、果木等,相继从西域传入。

农业的发展促使河南人口急剧增长,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河南人口达15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均居全国首位;全国200万人口以上的3个郡中,河南占了2个(颍川郡、汝南郡);人口在百万以上的12郡中,河南有4个(陈留、河内、河南、南阳)。

汉武帝以后,冶铁业变为官营,成为汉代手工业中最兴盛的行业之一。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炼铁基地,在今河南的洛阳、南阳、宜阳、林县、登封、西平等地设有铁官。郑州古荥西汉冶铁遗址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冶铁炉日产铁可达1吨左右,遗址中还出土有大量的犁、铲、锄、矍、锲、凿、锛、锥等铁制工具。丝织进一步发展,陈留郡的襄邑(今睢县)同齐鲁的临淄并列为全国两大丝织中心,西汉政府在此设服官,拥有几千人的官营丝织工场,每年开支经费巨万,专门为皇室生产高级丝织品。睢阳(今商丘)和河内郡也是有名的丝织产地,河内郡所产的帛行销边郡。民间除一些豪富经营的手工业场外,广大农妇也常利用麻、葛等原料进行纺织,产品除自给、缴税外,也有一小部分到市场交换。其他手工业如漆器、竹器等也有了很大发展。

商业方面,河南的洛(今洛阳)、宛(今南阳)、温(今温县)、轵(今济源)、陈(今淮阳)、睢(今商丘)等地逐步成为区域贸易中心。洛阳是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发达,商业极盛,人口达到10万以上,是仅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都会,宛是全国5大都会之一,温、轵、东阳、阳翟等都被称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洛阳、宛又是当时的交通中心,“重装富贾、周流天下”。

西汉时期,出于河南的杰出人物很多,有杰出历算家、名相张苍,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著名思想家、政论家晁错,杰出思想家、政治家桑弘羊等。

张苍,阳武(今原阳县)人。历任丞相15年,精律历,通晓图书计籍,在历法、数学方面卓有成就,是汉初制定度量衡制度的最初主持者。

洛阳人贾谊,文帝时召为博士。虽英年早逝,但他的《治安策》(即《陈政事疏》)、《过秦论》等著作成为闻名中外的经典政论。

晁错,颍川(今禹县)人,为景帝“智囊”。他的《说景帝削藩书》力主强化中央集权,削除割据势力,铲除诸侯对中央的威胁。其传世经典政论有《论贵粟疏》、《守边劝农说》等。他继承发扬了重本抑末思想,提出了重农积谷、重农抑商的主张和具体措施,强调用武力保卫国家政权。

桑弘羊,洛阳人,武帝时著名的政治家。在坚持重农抑商政策的同时,他重视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协助武帝制定和推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经济政策,对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的经济思想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政治上,他主张安国利民,反对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力主抗击匈奴贵族入侵,反对和亲政策。其政治、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后人桓宽整理的《盐铁论》中。其思想主张对汉武帝的内政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富国强民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汉末年元帝、成帝时期,统治阶级日益腐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不堪忍受剥削和压迫的人们纷纷揭杆而起。公元前22年,颍川铁官徒(被罚作冶铁的刑徒)180多人举行起义。公元前14年,尉氏人樊并等13人聚众起义。绿林、赤眉大起义虽爆发于湖北、山东,但主要活动区域却在河南。南阳郡大地主大商人刘演、刘秀等人的造反活动也主要在河南。公元23年,刘秀等率绿林军取得昆阳(今叶县北)大捷后,“海内豪杰响应”。义军很快控制中原,进而入关推翻了莽新政权。
 

分类标签: 历史,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