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文物“铁犀牛”介绍(黄河文物“镇河铁犀”)

renwen 提交于 周五, 2022/12/02 - 23:51

黄河自金代濒临开封以后,灾祸不绝,成为开封的头等大患。明代初年,黄河多次决口。洪武二十年(1387年),河决开封城,全城屋舍多沉浸水中。永乐八年(1410年),黄河再次决口,使7000多顷良田化成一片黄沙,14000多名难民无家可归,闹得周王府也打算迁到洛阳去。于谦于正统年间(1436~1449年)任山西河南巡抚,他视察河防,发觉险象环生,黄河堤近在开封城外4里,万一决口,城池难保。他采取一切措施加固堤坊,还修筑了部分护城堤,并顺应民间习俗,在河堤上铸铁犀牛,盖回龙庙,以禳灾祸。

铁犀牛

铁犀位于开封城东北的铁牛村北,为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铸。明末河决,庙毁犀沉。清顺治年间掘出。康熙三十年(1691年),巡抚阎兴邦重建庙宇,改名铁犀镇河庙。清末,庙毁犀存。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曾将铁犀移入府文庙,后因迷信及村民反对,又送回原处。

铁犀牛

铁犀高2.04米,坐南向北(背城面河)呈蹲坐姿态,由翻模工艺铸造而成,造型浑厚,神态逼真,威武雄壮。背上铸有阳文"镇河铁犀铭"四言韵语22句88字,其铭为:百炼玄金,溶为金液,变幻灵犀,雄威赫弈,填御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如磐石,水怪潜形,冯夷敛迹,城府坚完,民无垫溺,雨顺风调,男耕女织,四时循序,百神效职,亿万闾阎,措之衽席,惟天之庥,惟帝之力,尔亦有庸,传之无极。下款为"正统十一年岁在丙寅五月吉日,浙人于谦识"等18字。

铁犀牛

1982年,修建四边各12米的正方形须弥座式月台一座,台高1米,铁犀移入月台正中。东、北、西三面砌有蹬道,北蹬道两侧竖立石碑2通,一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河南巡抚阎兴邦撰文的"改建铁犀镇河庙碑",另一为阎兴邦捐俸置买镇河庙香火地1顷7亩1分的11段各契四至清单,由开封府南河同知王永羲所立。两碑俱建碑楼予以保护。1998年,又修建了铁犀亭、围墙、大门,完善了景观。

1963年6月,铁犀牛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