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三月天,风筝飞满天。”郑州地处中原,人们放风筝的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在风筝的设计制作样式及玩法甚至在叫法上都很出彩,极具中原地方特点。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旧时郑州人俗称风筝为hdo(去声),此叫法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在任何词典里都找不到此词条和注释,倒是未曾注明风筝词条的“昊”字从读音到字体结构和字义等均可与郑州人所称谓的风筝丝丝入扣。另一种可解释为鹄、鹘(hd)二字之转音,鹄是天鹅,鹘为鹰隼,皆为飞禽,由于地方方言的原因,生活中人们就将其念为转音而成为口语化的hdo,叫之更顺口爽脆,也更具地域特色。只是现在此叫法已渐被淡忘,知晓此名的人已愈来愈少了。
过去郑州民间制作风筝,从构思到用材、到扎制裱饰、到放飞角逐过程中的术语等都有讲究和说法。风筝的式样多取材于自然中、生活中的人物、动物、器物和民间传说等,最为常见且最具特色的风筝有马褂儿、三角、七星、八卦、·马桶、大角燕、小角燕、县官帽、飞龙、蜈蚣、蛤蟆跟头等许多种,还有一种以竹篾扎身,白纸裱糊呈圆筒状的类似于孔明灯的风筝,里面还点有蜡烛,升空后像玉盘飘在空中,很是讨人喜欢。这些风筝小的有巴掌大,大的有几十米长,有平面的,有立体的,制作工艺有易有难。常采用家里编结竹门帘的帘子篾扎制骨架,骨架除圆形外,多呈汉字字形,如“日”、“田”、“大”、“夫”、“王”、“品”等,然后以各色平纸裱糊其身,再根据风筝的形制进行修饰。有的上面还佩有竹哨,升空后可听到阵阵抑扬悦耳的哨声,有的在线上穿挂纸风车,放飞中呼呼作响,煞是好看;还有的玩家在风筝线上穿挂撕剪成中间带孔的小纸串,自线拐处起始随着操纵风筝时上下前后的牵拉压摆动作和风的作用,纸片顺着细线向上徐徐游动似仙人飞天扶摇直达风筝的基部,名日“送信”。而用来保持风筝平衡的尾巴则形态各异,有的似游蛇,有的如垂柳,有的呈梳状,更有将一挂鞭炮绑于尾梢,待风筝于腾飞前点燃,耳听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在空中炸响,那高兴劲儿就甭提啦!
“花朝才过又清明,天际游丝荡午晴”。郑州人放风筝多在春天时节,春和景明,草长莺飞,商城内外,风筝翩跹。现今郑州的风筝多为小商贩叫卖的批量制作品,花样繁多,材料也多为纤维绢布或塑料膜等,除了较为大型的风筝外,已很少有人再手工扎制了,原生态的具有郑州特色的风筝品种已很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