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关有哪些 河南省有什么关隘

renwen 提交于 周一, 2022/08/29 - 22:06

河南省的关:

虎牢关[HǔláoGuān]在荥阳县城西北18公里处。以周穆王曾畜虎于此,故名虎牢。秦置关。汉改成皋关、汜水关。唐称武牢关。明称古崤关。

轘辕关[Huānyuán Guān]在登封县城西北12公里辕山上。古以“山路险阻,凡十二曲,将去复返,故曰“轘辕”。关口有大小两隘,直距约千米。东为轘辕关,俗称大口,为东汉置洛阳八关之一;西称小萼岭口,晋为鄂板关,唐高宗幸嵩山凿石开之。

龙门[Lóngmén]在洛阳市区南13公里处。以两山陡崖壁立,夹峙伊河,望若门阙,且阙口直对隋唐帝都而得名。周、秦称阙塞。西汉后,伊阙、伊关、龙门并称。伊关以“两山相对,望之如关,伊水历其间北流”而得名。龙门传为大禹所凿,故另有禹门、凿龙等名称。龙门西壁有著名游览胜地龙门石窟,东壁有白居易墓、香山寺。

鲁阳关[LǔyángGuān]在鲁山县西南部与南召县交界处。战国时称鲁关。汉因置鲁阳县而改称鲁阳关。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征马圈,行此得三鸦引路过山,遂改称“三鸦路”。后周置城以御高齐,名平高城。

函谷关[HángǔGuān]历史上有三个函谷关。一是秦关,关城在今灵宝县城东北14公里王垛村。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得名。西周称桃林塞,以当时此地称桃林而得名。战国时,秦在此设关,称秦函谷关,简称秦关。二是汉关,在新安县东。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因楼船将军杨仆“耻为关外民”,徙关于新安的函谷道最东头,史称汉函谷关,简称汉关。三是三国魏函谷关,在今灵宝县孟村。三国魏正始初年,曹操西征张鲁时开粮道于此,后遂置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关城。

雁翎关口[YànlǐngGuānkǒu]在三门峡东南28公里的陕县菜园乡。以地处古崤陵,为崤山隘口,得名崤陵关口。后讹名雁翎关口。山口呈马鞍状。最窄处15米,垂直高度约100米。

封门口[Fēngménkǒu]在济源县城西22公里封门口村东。战国置关,当轵道之险,故名轵关。峡谷窄深险峻,号称“封门天险”,近代称封门口,为太行八陉之第一径,豫北平原过往山西高原要道。长35米,宽8米。

鲁班壑[Lǔbānhè]在林县县城西北林虑山。因山势陡然中断成一斧形壑口,传为鲁班经此斧砍而成,故名。一名鲁班门。壑高250米,宽80米,形势险要,是古今晋豫要道险关。

口子河谷[Kǒuzihégǔ] 在南召县东部,空山河与鸭河交汇处。以谷口处两河相交呈“”型豁口得名。山势险峻,石壁陡立,地势险要,古称“云阳关”,因是云阳城的天然屏障得名。宋代后,称口子河谷。为古襄洛大道之要塞,军事要地。

平靖关[PíngjìngGuān]在信阳市区南32公里,豫鄂交界处。“因山为嶂,不营濠湟,故名平靖”。古“义阳三关”之一,因居西,又名西关。《吕氏春秋》称冥厄,《战国策》曰黾厄、黾塞。宋名行者陂、行者行,后讹为恨这关,恨咒关。

武胜关[WǔshèngGuān]在信阳市区南37公里,豫、鄂交界处。春秋称直辕、澧山关。秦称武阳关,南宋改称武胜关,居古“义阳三关”之中。关口两侧山高谷深多峭壁,地扼南北交通咽喉,战略位置重要。

九里关[JiǔlǐGuān]在罗山县城西南50公里,豫、鄂交界处。春秋称大隧,后称黄岘关、广岘关、百雁关。宋称九里关,以距信阳县和湖北省大悟县各90华里而得名。1929年,以关口为界,南归湖北,北属河南,俗称界牌关。为古“义阳三关”之一。峡谷长15公里,两山夹峙,古为南北交通要道。

峡口[Xiákǒu]在商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别山支脉青山断裂处。山体陡峭险要,势呈两山夹峙,故名。长1公里,宽80米。为豫东南通皖西必经隘口。

分类标签: 关隘, 河南, 河南
2022-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