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岸区饮食习俗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23/11/29 - 21:46

(一)主食、菜肴

境内居民粮食自古以稻米为主,小麦制面食亦在饮食中占有重要位置,大麦、玉米、小米、荞麦等杂粮也是人们常吃的辅粮。人们平时常吃的各种米面制品主要有:干饭、稀饭、面条、米粉、包子、馒头等。

人们常吃的蔬菜品种较多,主要有韭菜、蚕豆、豌豆、萝卜、大小白菜、莴苣、青椒、黄瓜、扁豆、洋葱、葫芦、丝瓜、笋瓜、冬瓜、南瓜等,豆制品有豆腐、干子、千张、素鸡、霉千张、臭豆腐等,咸菜有腌制腊八豆、虾酱(用米面加上虾米,放入佐料,然后密封做成的酱)、各种泡菜、腌菜(腌萝卜菜、高脚白、雪里红等)、各种腐乳等。

食用肉类主要有猪、鸡、鸭、牛、狗、兔、羊肉等;鱼类以青、鲩、鲤、鲢、鲫、鳊、鳝为多。水生疏菜有莲藕、芋头、茭自等。

食物烹饪以“鄂菜”菜系为主。特色是汁浓、芡稠、味纯、口感重。由于本地商贾迁徒、人流频繁,在烹饪口味上,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也为人们所接受。

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讲究滋补,时兴吃甲鱼。后湖一带将甲鱼与土鸡同烧,色泽艳丽、味道鲜美,别有韵味,被戏称为“霸王(王八)别(鳖)姬(鸡)”。红烧鮰鱼,俗名“江团”,无鳞少刺,肉质细嫩鲜美。还有筱桃园的鸡汤、堤角的牛骨头等。

进入21世纪后,由于经济条件改善,消费观念更新,人们饮食热点为:吃鲜活(生猛海鲜)、吃特色(鸡翅鸭脚)、吃食补、吃方便(方便面、速冻食品、卤制品)。川、湘味麻辣特色菜肴和食品广受欢迎,西式糕点、西餐、啤酒、咖啡饮料等逐渐进入普通家庭,特别受到青年青睐;人们通常一日三餐。有的增加“过中”和“宵夜”。“过中”一般吃小吃。

(二)煨汤

境内居民喜好喝汤,家家都有煨汤的“砂吊子”(砂罐)。民间有“无汤不成席”、“吃肉不如喝汤”的说法。汤亦是也作为妇女产后、老幼病后滋补营养的重要食品。

煨汤品种主要有排骨藕汤、鸡汤等。排骨藕汤最为普及,其做法是用猪横排(猪肋骨)或猪直排(猪脊骨)煨藕,也有用猪蹄膀煨藕,但汤味稍逊。藕的品种有家藕、野藕、粉藕、脆藕等,可按口味习惯选用。也有的按口味及喜好选用海带、萝卜、冬瓜、云豆、黄豆、花生、山药煨,也有不用勾头,光煨排骨汤的。煨鸡汤也较普遍。用母鸡一只,最好是土鸡,不加勾头,大火煮沸,然后小火慢炖。直至肉烂而不脱骨时即成。有的还加入花生、粉条、香菇等,使汤更浓白、更香醇。盛汤一碗,内有鸡腿一只,鸡肉若干,便是待客的上等规格。80年代前,郊区部分家庭有将鸡腿为“看腿”的习俗,即将碗中鸡腿不吃,留下再待客。

改革开放后,浙宁帮、徽帮、两广帮的白汤(鸡、鸭、肉、骨头汤)、江苏帮的鱼汤和湘帮、川帮的红汤(加辣)等品种传入境内,一些餐馆除经营煨排骨汤、鸡汤以外,还卖牛肉汤、猪肚汤、蹄脚汤、甲鱼汤、牛杂碎汤等。2000年后,生活更富裕,甲鱼汤也常摆上居民饭桌。

(三)过早、茶点

过早即吃早餐。多数人习惯在餐馆、食堂或街上摊点吃,或坐或站,或边走边吃,简单、快速、方便,少数在家自做。传统的“过早”品种有:面窝、油条、豆皮、热干面、牛肉面(粉)、肉丝面(粉)、汤(干)豆丝、水饺、油炸肉饺、菜合(油炸菜饺)、馄饨、豆腐佬、什锦豆腐佬、清汤米粉、鲜鱼糊粉、米粑、欢喜坨、糯米鸡、糯米包油条、烧梅、锅贴、小笼蒸包、发糕以及袋装牛奶、豆浆等。以“面窝”、“热干面”、“豆皮”三大样最为普及。近年来,随着市场繁荣,早点品种与花样日见翻新。豆丝、汤包、各种肉包、烧梅、米粉、米酒、馄饨(水饺)、发米粑、欢喜坨等均为人们喜爱的特色早点品种。

“面窝”是由烧饼演变而来。制法是取大米、黄豆按比例混合浸泡,磨成浆,配以佐料放入特制的中凸边凹的铁勺,置于油锅内翻炸即成。按人们口味,又可做成“枯面窝”、“面窝圈”、“苕面窝”、“豌豆面窝”等。特点是两面焦黄,内薄酥脆,边厚松软,香脆可口。

“豆皮”为本地特色品种。其制法是以鸡蛋摊浆皮,选糯米、肉丁、玉兰片、豆腐干丁拌佐料为馅,重油煎烤划块上盘即成。除“三鲜豆皮”外,按人们口味又可做成“鸡丁豆皮”、“虾仁豆皮”、“火腿豆皮”、“香菇豆皮”等。其特点是皮黄脆酥,馅嫩味美。吃时佐之一碗伏汁酒最佳。

改革开放后,北京馅饼、天津小包、嘉兴粽子、广州叉烧包、宁波汤圆、扬州蒸饺、山西刀削面、四川酸辣面、甘肃拉面、黄桥烧饼、新疆烤羊肉串等外省特色小吃陆续落户区内;“肯德基”、“麦当劳”也进入市场,多受青少年捧爱。

茶为民间传统饮料,家家必备。旧时有“以茶为媒”、“享清福,喝好茶”之说,民众多以茶待客或馈赠,习惯上,人们春喝新绿茶,夏喝茉莉茶,秋喝珠兰茶。

晚清,汉口是“四大茶市”之一。道光年间,后湖“茅亭花榭,市茶酒者云集”,著名茶馆有数十家。民国时,租界内外不少酒店、旅馆在坪台设露天茶馆供应茶及咖啡、汽水等饮料。现代商贸公关活动多移至酒楼、酒吧,茶馆仅为低收入市民光顾,逐渐萧条。

新中国时期,茶馆逐渐萧条,大多改作餐馆及他业。80年代后,茶寮、茶馆、茶屋再度兴起,有的同时经营小吃、点心、咖啡、酒类、饮料等,消费价格、品种、习俗及服务方式均与传统茶馆不同,有些还安排娱乐项目,逐渐成为社交公关场所。喝茶习惯在机关、企业及市民家中仍存。一般会议及公务活动均以茶水招待。

境内特色糕点主要有碱酥饼、麻烘糕、芝麻糕、绿豆糕、各式西式蛋糕、面包等。碱酥饼选用上等面粉、植物油、麦芽糖制饼皮,以生芝麻、桂花、陈皮、红绿丝、白糖、麻油为馅,烘烤而成。饼上用黑芝麻缀上“玉”字作标志,特点是酥、松、香、甜。麻烘糕:沿习三镇麻烘糕传统制法生产,选用糯米(应山产的为最好)、黑芝麻(黄梅产的为最好)、桂花(咸宁产的为最好)等,加白糖烘制而成,特点是香、松、脆、甜,不沾牙。芝麻糕、绿豆糕:为端午节时令糕点,芝麻糕需四成芝麻,其余为白糖、糯米粉、食油、面粉。绿豆糕以红豆、白糖、麻油、猪油、玫瑰花为馅,绿豆粉为皮,用模子压成,上面印有字形,民间有“吃了绿豆糕头上不长包(疥)”之说。

(五)酥糖、杂糖、京果

为市民过年必备的“三大糖食”。其中酥糖、杂糖为本地传统产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为计划食品,定量供应。京果是清代由北京传来改制而成,用糯米吊浆油炸成鸽蛋大小,再滚沾棉白糖、熟糯米粉即成。改革开放以后,物质逐渐丰盛,传统的酥、杂糖和京果逐渐被巧克力、奶糖、软糖等各种高档糖果及干制果仁蜜饯等取代。

(六)筵席、聚餐

旧时,红白喜事、分娩、做寿、中举、晋升、破土上梁、置田买地、开业店庆等都要举办宴席,邀请同事、亲朋好友一聚。

筵宴名称一般都是以头菜定名:如满汉全席、鱼翅席、燕窝席为上等席;海参席、香菇席为中等席;其次为鸡鸭席、鱼肉席、肉糕席、全鱼席、豆腐席、斋席等。宴席上的菜名往往求吉利、高雅。如:喜宴常上“红花月饼”,饼上特意做“花好月圆”4字;寿宴上“长生果”、“大岁酥”;中进士庆宴上鱼丸、肉丸、藕丸,寓意“三元及第”,上鲤鱼称“鲤鱼跳龙门”;鱼和鸡同上称“龙凤呈祥”,上鱼称“年年有余”,烩什锦称“全家福”;还有“八宝饭”、“长寿面”等。筵宴的座次十分讲究。上为尊,左其次(一般是正对门口或是祖宗牌位下的座位是上席),入席的客人或按辈分高低,或按职务高低,或按筵宴事由的主次依次就坐。主人一般是“末座奉陪”。饭桌上忌上下各坐1人,左右各坐两人的“王八席”坐法。向尊长敬酒,要起立,并双手端杯。饭后不再饮酒,以免“饭(犯)上”。吃饭或宴客忌用筷子敲空碗,谓是乞儿相,不吉。忌筷子架在碗上或插入饭中,谓向亡人摆供,不吉。筷子忌单只放置,“筷(快)分了”寓意不佳。有些禁忌逐渐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