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云:“荆楚尤重祠祀之事。”三镇祠祀大体有:宗族祠祀 城乡同族集居地区,多设宗氏祠堂,供奉宗氏始祖和历代祖先。武昌祠堂最多,汉阳次之、汉口最少。祠祀分常祭、专祭、特祭、大祭诸类。每月朔望为“常祭”,四代以下祖先忌日为“专祭”,宗族有出仕迁升为“特祭”,有恩赐封赏为“大祭”。后来,多改为春秋两祭,春祭多选清明前后。祠祀先出告示或鸣锣通告。至期,同宗老少咸集,设香案,由族长主持仪式。有奏乐、鸣炮、点灯、上香、酌酒、进爵、献牲、扎香、化纸、宣读颂词、祈求保佑等程序,然后论辈跪拜叩首,礼毕分享祭牲,合族欢宴,也有搭台请戏班子唱戏的。
宗族祠祀强化宗氏血缘观念,巩固族权。宗祠多立有“家训”、“家法”、“家规”,主张“精诚团结,荣宗耀祖”,规定凡建屋、婚娶(新娶要“庙见”,嫁女要“辞庙”)、生子、中举均需到祠堂“禀祖”行礼。祠堂也是施家法的场所,且家法十分严峻,轻者鞭笞,重则处死(男杖毙、女沉塘)。民国以来,祠堂渐废,祠祀亦停。
乡贤祠祀 凡地方官清正廉明、造福一方,或镇守城池、保民平安,或德行学问闻名乡梓者,居民均可聚资立祠,岁时祀之,以示敬仰,也有官赐立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