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硚口区传统服饰简介(清代及以后),包括头饰、鞋帽、服装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3/12/12 - 20:54

(一)头饰

清初,禁明代蓄发束发习俗,要求成年男子按满人发式,剃去脑前发、蓄颅后发,扎辫拖于脑后,或盘绕颈上、头顶。平民百姓若不蓄辫,则全部剃光。男子50岁蓄须,胡须式样有髭胡、上翘胡、一字胡、八字胡、山羊胡等。男孩子头上留四撮绺毛,象征鳖足(鳖是古代楚人崇拜的图腾),寓意吉祥长寿。

妇女发式种类繁多,因年龄、婚否、身份之不同而有别。幼女扎“纠纠辫”。少女结长辫,额前剪短绺下垂于眉,俗称“刘海”;至出嫁日,则挽髻束发,有“高髻”、元宝头,盘于脑后的“粑粑头”种种。清道光年间,时兴“胖头”。光绪年间时兴“茴香髻”。妇女常于髻上、头上插缀饰品,既固发又添美,计有金叶、金钗、凤翘、玉簪、银针、珠花、骨梳等,两侧鬓边还可按时令插栀子花、茉莉花、石榴花、白兰花。

辛亥革命后,男人剪掉辫子,多蓄短发(俗称剃平头),或剃光头。五四运动后,年轻人流行“西装头”,分为中分、偏分及额发隆起的“飞机头”。妇女多剪短发,俗称“搭毛”。20世纪20年代,才有妇女烫发。理发师多来自上海,式样尚欧美风。大部分妇女为短发,后插发卡。女学生短发或双辫。老太婆则蓄“粑粑头”,罩青丝发网。

建国初期,男士理西装头,青年偏分、中老年后梳。年长者理平头或光头。妇女扎双辫。“文化大革命”后,女青年留短发,或为运动式,稍长则扎“马尾巴”。

20世纪80年代后,发型不受任何限制,男女青年追逐新潮,争妍斗奇,或染或烫,或男蓄长发、烫发,女士们或如男发或烫成大花、小花、波浪、细丝,不断翻新。为此,新设的美容店及发廊遍布区境。理发店却相形见绌,日渐稀少。

妇女除“做头发”外,还有画眉、点唇、夹睫毛、面膜、增白、去斑、染指甲等等。此外,女士戴项链、耳环、戒指、手镯,男士戴戒指也成为一种时尚。

(二)帽子

清代官吏戴顶子花翎,士庶多戴瓜皮帽(以5块黑缎缀成)。清末,境内传入礼帽(长顶宽沿,以毡制成)。冬天,大人、小孩多戴棉线帽、无沿帽、筒头。有钱人则戴皮帽、毛帽。夏天,劳动人民多戴草帽。妇女无冠是汉族习俗。中年女子搭方帕,老妇戴勒子或扎包头。女子出嫁戴凤冠,成婚除冠。

民国时期,男士多戴鸭嘴帽、大盖帽、学生帽、船形帽等。

建国后,戴帽的人渐少,一般只有穿制服的军人、警察、工人、医生、护士等常年戴帽,其他人(主要是老人、小孩)冬天御寒才戴棉帽、布帽、毛线帽,妇女则披头巾。“文化大革命”时期则以军帽为首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帽式增多,色彩多样。帽子除冬日御寒、夏日遮阳的功能外,更多的是讲究美观,追求新潮。女士戴帽也日渐增多,有的中、老年知识分子,常常冠以“贝雷”帽,以显潇洒。

(三)鞋袜

清代,穿鞋讲究与服装配套,朝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配鞋均不同。但非官非儒的老百姓则以皂(黑色)布鞋为主。底有布底、皮底,帮(鞋面)分尖口、圆口、方口。布鞋又分单鞋、棉鞋。棉鞋帮较高,比布鞋大,汉口人称作“棉靴”。棉靴有“蚌式”、“牛鼻靴”(鞋前有一梁突起)、“穿带子靴”数种。劳动人民多穿草鞋、布草鞋。绅商富豪喜穿仿官靴制高底“镶鞋”拜客、赴宴。境内夏季炎热,木屐流行。清代、民国初期的雨鞋是油靴,底上钉蘑菇状大钉,鞋帮为牛皮或厚布浸桐油制成,不湿不漏,可套穿布鞋或棉鞋。缠足妇女穿“弓鞋”,以适应缠足。辛亥革命后,放足鞋兴。婴幼儿穿“虎头鞋”。

民国时期,盛行力士鞋、球鞋、元宝套鞋、帆布鞋、毡鞋、拖鞋等,只有鞋码大小之不同,而多无男女式样之分。

建国初期,草鞋、油靴渐趋淘汰,布鞋相对减少,皮鞋增多。皮鞋用牛、猪、羊皮作面料,以橡胶、牛皮作鞋底料。颜色有黑、红、白、棕等,样式有力士、橡筋、方头、圆头、尖头、凉鞋等。鞋跟有平底、坡跟、半高、全高等。20世纪80年代后,男女皮鞋向尖头发展。90年代旅游鞋在学生和年轻人中盛行。

18世纪时,袜子始取代包脚布,分别由布、丝帛、软皮缝成,随后出现线袜和生产线袜的作坊。民国期间,出现丝光袜,有长有短,有松紧带袜、吊带袜。建国后,长统布袜受到冷落。20世纪60年代后,薄、软、短的各类尼龙袜形成主流。80年代后,女式袜越来越长,出现“裤袜”、筒袜、连筒袜等,与短裙配套,既显修长,又颇时髦。

(四)服装

清代有服制,禁着明代服式,又要按尊卑着装。袍衫多大襟,有领、布扣。夏穿短袖衫、坎肩,冬穿长、短棉袄,外套罩衣。富人夏衫多绫罗绸缎,冬装多用兽毛皮。男裤有长有短,也有单、夹、棉之别。旧时裤子式样多为宽档、肥腿,前后不分,穿时叠腰系带,布的颜色以靛蓝、墨黑、深灰为主。

妇女上装,年轻的短不露臀,年老的则长过膝下。颜色多靛蓝、藏青。吉庆节日穿花褂子,新娘穿大红袄衫。妇女有着长裙习惯,裙分对褶、六褶、百褶等形式。妇女也穿长裤,其式样如男裤,特喜红色。女人居家多系“围腰”,以防污秽衣裙。婴幼着“兜肚”、“围涎”、“破裆裤”之类服式。

民国以后,传统服装仍居主流,但在质料方面不断求精。五四运动后,男学生多穿长衫,女学生则多上穿“阴丹士林”蓝衣,下着黑长裙。稍后,中山装、学生装才流行。

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男女服装式样不多,色彩单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男女服装日新月异,丰富多彩。西装、夹克衫、牛仔裤、紧身裤、喇叭裤、七分裤、T恤衫、运动衫、休闲衫、羊毛衫、羊绒衫、羽绒服等服式充盈市场,令人目不暇接。“短、薄、透、露”的新潮服装也有女士问津。制农技术不断提高,纺织品类日益增多,促成新款迭出,式样翻新。女裙由连衣裙、简裙、百褶裙数种,增加到斜裙、直筒裙、大摆裙、西服裙、荷叶裙、超短裙、舞裙、拖地裙、睡裙等数十种,不仅有夏天穿的绸裙,也有秋冬穿的皮、呢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