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期河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概况、简史

renwen 提交于 周日, 2022/09/11 - 20:44

元灭金、宋以后,开始了对河南地区近百年的统治。由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河南失去了全国性政权建都立国的基本条件。随着全国政治军事中心的北移、交通干线的改变(大运河此时已与河南关系不大)、以及其他地区发展较快而后来居上,河南在全国所处的地位急剧下降。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加上黄河频繁改道泛滥,河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趋势。在元代全国有名的大城市中,河南只有开封1个,也仅仅是只有20万人口的地方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元朝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首创行省制度,在所设10个行省中有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属该省管辖,黄河以北地区划归“腹里”,直属中央管辖。“河南”作为省一级行政区划的称谓,由此而始。明、清以至民国,虽管辖区域和称谓多有调整,但仍一直称为“河南省”。

元代,黄河水患极为严重,较大的水灾就有260多次。河南地区受害最大,尤其是豫东、豫北的广大地区,几乎到了荒凉凄惨、人烟欲断的境地。治河成为元朝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河南地区的一件首事。贾鲁治河,造福中原,在河南史上留下光彩一页。

1344年,黄河在开封决口,河道北移,淹没沿河许多州县,破坏了运河漕道,冲毁了山东盐场,直接威胁到元朝政府的经济命脉和财政支柱。工部郎中贾鲁负责治理黄河,以治水监的身份沿黄河视察。他不辞辛劳坚持实地考察,往返奔波几千里,详细绘制了河道形势图,提出了具体的整治方案。他主张:一、修筑北堤,以制止横溃,则用功省;二、疏塞并举,揽河东行,使复故道。这是一套省时、省力、省钱的科学方案,却被元朝统治者搁置起来。直到1351年,时任工部尚书的贾鲁坚决主张治河,认为治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朝廷才派他为总治河防使,遂征发民工15万、军士2万,按原定方案着手治河。农历四月动工,七月疏成长达140多公里的故道,八月堵塞决口,至十一月全部完工,使河归故道,南流合淮入海。贾鲁治河,胸怀全局,合理部署,科学施工,以空前的速度完成了浩大的河工,为后代治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贾鲁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对河南境内的其他水道也加以修治。豫西有几条小河,有流入黄河的,黄河涨水时极易倒灌成灾;有内积成沼的,没有泄渲出路,遇水必灾。贾鲁一面堵塞入黄河口,一面利用原有河道,疏通一条新河作为泄吐信道。这条新河以荥阳为起点,过郑(州)北,经中牟、尉氏、扶沟、西华、周家口(今周口),入沙河归淮河。后人为纪念贾鲁“功在当代,泽被千秋”的伟大业绩,将新河定名为贾鲁河。贾鲁河对河南的农业生产和水运交通发挥了很大作用,既使西部、中部地区的河流沟溪获得了渲泄信道,虽时逢多雨也不致积涝成灾;又在省内沟通了沿河州县的漕运联系,成为外联江淮的水运干线。后来,贾鲁河沿岸的一些城镇逐渐繁华起来,朱仙镇一度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周家口也曾有“小汉口”之称。

在元朝统治进入中原之初,大量圈占良田为牧场,没收官田和地主土地赏赐给蒙古贵族。伯颜在河南有赐田5000顷,把原来的农民抑为佃农。土地迅速集中到少数蒙汉贵族官僚手中,破产农民被迫大量流亡,加速了河南社会经济的衰退过程。1283年,河南等地破产农民一次南逃就达15万户。后来,元代统治者虽曾采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措施,河南经济仍处在不断衰退之中。到元朝末年,广大中原地区更是“人民稀少,地多不治”。

元代,河南地区的科技文化在许多领域失去了对全国的影响。这一时期,河南对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彰德(今安阳)地区是杂剧活跃的地区之一,郑廷玉(安阳人)是成就较大的杂剧作家;戏曲史家钟嗣成所着《录鬼薄》是现存元代记述元杂剧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考城(今属兰考)张子和被誉为金元医药四大家之一,是中国“攻下派”的代表;许衡(沁阳人)是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他同郭守敬、王恂等制造仪象圭表,测日晷,制定“授时历”;杂剧作家宫天挺(濮阳人)长于借古讽今,称誉一时;安阳开始人工种植药材,出现官办的药材种植场——汤阴艾园。

元朝统治者依靠武力征服全国,推行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广大中原人民被列为第三、四等人,深受民族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不断起来反抗。武宗至大(1308~1311年)年间,赵万儿在南阳、归德、汝州、汴州等地结社聚众,准备发起起义,因赵万儿被捕遇害而夭折。河南各地人民对元朝政府的血腥镇压,不屈不挠,始终利用秘密结社的组织坚持反元斗争。到了元朝末年,朝廷腐败,贪官横行,土地高度集中,成千上万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流民,衣食无着。同时,中原地区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黄河一年三决,把广大贫苦农民推向了死亡线。1325年,河南息州(今息县)赵丑厮、郭菩萨率先起义,提出“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1337年河南境内又爆发了陈州人棒胡(因善使棒而得名)领导的信阳起义。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率领红巾军发动声势浩大的反元农民大起义。红巾军转战豫南各州县,相继攻克罗山、真阳、确山、汝宁、息州、光州等地,迅速发展壮大,燃成燎原之势。红巾军在亳州建立大宋政权后,于1357年分兵3路北上伐元。刘福通率主力攻占汴梁(今开封),并定都于此,红巾军反元斗争达到高潮。由于北伐3军军令不一,彼此缺乏联系,又没有建立巩固的后方根据地,各路义军相继失败。1359年元军攻占汴梁,刘福通撤兵退出河南。由于刘福通、韩林儿相继牺牲,红巾军起义最终失败。红巾军转战13年,大小数百战,给蒙古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以致命打击,从根本摧毁了元朝的统治,瓦解了其在河南的统治势力。

元末农民起义中力量不断壮大的义军领袖朱元璋,在消灭东南元军和割据势力后,于1368年称帝,建都南京,定国号明。其称帝前,已派兵北伐。以徐达和常遇春为正副统帅的25万北伐军挺进中原。徐达占领汴梁并迅速平定黄河以南地区后,朱元璋从南京赶来,在此居住近百天,进一步研究布置北伐灭元的战略方案。同年8月,徐达率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在明军攻入大都的同月,朱元璋下令以开封作为明朝的陪都。1378年撤销开封陪都。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分类标签: 历史,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