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起名习俗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22/08/31 - 23:22

河南民间人们的名字或一字或两字。一般不超过两字,主要分“大名”和“小名”。人在哺乳期间所取名字称“小名”,俗称“奶名”、“奶名”或“贱名”。小儿长至6岁上学时正式起一名,称“大名”,因为上学而起,也称“学名”。旧社会,贫穷上不起学的人家,多无“学名”,其大名也多在定婚时选取,也有一生不取“大名”,直叫“小名”至年老者。近代以来,城乡民间为子女起名,大部分为“一次定名”,即小儿满月后所起名字便为其一生所用名字。“一次定名”者,许多父母在呼叫时,把其名中的一字叠音相称,如其名为“冬花”、便叫做“冬冬”或“花花”以示亲爱之情。也有依其排行称作“二妞”、“小三儿”者等等,俗谓之“爱称”、“昵称”。为子女取名选字,或以生地、或以时代、或以其相貌性情,或以事就物,或明于字、或隐于义,饱含着取名者的各种希望、要求、理想、禁忌、信仰和喜恶。许多名字还和宗族的“字派”、“辈字”相连,成为区别其在家族内“辈份”、“派系”的标识,俗称“姓名序辈”。序辈之名也称“族名”、“祧名”。一个人的“正名”选定后,还要沿用古制取“字”,字多由本人据名选取,民间取字者多为“小康人家”或“书香门第”,一般人家取字者甚少。

除了“正名”,民间还有各种“别名”,如当了和尚要取“法名”,信教要取“教名”,学艺要取“艺名”,从事技术等各种专业的要取“业名”,当作家的要起“笔名”等等。别名之外还有“诨名”,河南民间称“绰号”,也有称“外号”、“混号”者。取绰号是河南民间普遍流行的习俗。河南人起“绰号”多是由周围交往者根据其相貌特征、生活习性、思想品德、职业特点等而起,先由一人叫起,众人公认而呼之成俗。也有自命其“号”者,多为民间文人,他们将个人的志趣、寄托、癖好、形貌、业绩、才调以及居处、收藏表示在自己的名号上。他人所取绰号的含义有两种:一为表示赞杨、歌颂、羡慕和崇敬之意的;一为充满着鄙视、贬低、嘲笑之情的。涉及思想品德方面的贬意“绰号”多不当面称呼,但本人也大多知晓。对于其他方面的绰号,有些虽然似为粗劣,如生理缺陷方面的称呼,但称叫者不抱恶意,呼之既久,本人习以为常,反成为“亲切之昵称”。称绰号的风习行于全省,焦作一带尤为突出,如沁阳人称“人不得外号不发家”,可知绰号之普及。民间绰号善于概括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品想品德和办事能力。如对性格倔强者,称“犟筋”,“二杆子”;对思想品德差、自私自利者,称“跌地精”、“夹指头”;对办事能力强者称“小诸葛”;对脑子迟纯的称“半转”;对于上捧下骄者称“麦引”(即“麦芒”),称叫时加上被叫人之姓,诸如“张犟筋”、“李半转”、“王麦引”等等。

分类标签: 姓名, 文化, 河南,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