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过年过节时都有什么传统饮食与饮食风俗习惯?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2/08/30 - 12:05

河南人十分重视节日时令饮食。尤其是春节饮食。民间认为,春节有什么饭菜,就象征此种粮菜禽畜当年丰收、兴旺,因此,春节饮食炸、煎、蒸、煮,粗、细、荤、素,品种、样式都丰富多样,数量也十分可观。少者可食用到“破五”,一般人家可食用到正月十五或十九的“添仓节”,不少人家可用至二月二“龙抬头节”。在信阳地区新县田铺乡一带,农家制作的年节糍耙、饼折甚或可食用、保存到栽秋季节。春节食品过了腊月初八就开始准备,腊月二十三日以后,制作春节食品已是节日准备工作的中心。即使贫苦人家,也都以“不苦一年”之说,想方设法,为自己信仰、崇敬的神鬼和祖先,为全家老幼甚至所喂养的禽畜都精心的安排食品。

节日食品的制作形式主要有如下数种:

(一)油炸食 节日食品中,颇多油食。炸油食又称“搁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搁锅”是一般人家尤其是贫苦人家平日难以做到的事,故对节日油食的炸制非常重视,且富有神秘感。开锅炸油食时,先要炸些装盛碗碟,供飨祖灵,之后方可让儿女等尝鲜。在炸制过程中,十分忌讳他人在油锅边说三道四。油炸食品种类很多,主要有糖糕、菜角子、麻花、素丸子、肉丸子、炸豆腐、莲夹和鱼、肉等。在信阳地区产米之乡,油炸食品中还有用大米、糯米为主的油炸糍粑。回民节日喜食“油香”,即用开水烫面后包糖,用香油炸成的一种油食。

(二)蒸食 农历春节、二月二、八月十五、十月一等都要蒸制应时的食品。节日蒸制食品都和祈佑祝福信仰揉和在一起。尤其是春节食品,即使是贫寒之家,用黑粮杂面也要蒸制出盼望丰年、祈求安泰的蒸馍来。

春节蒸制的蒸馍无论面粗细都要讲究大而美。一般小馍也有半斤左右,大馍可达两三斤重。除蒸制大圆馍以喻团圆幸福外,还蒸出形形色色美观大方的馍形并加以各种美称,如花糕、大枣山、麦垛、麦堆、面布袋、莲花瓣、菊花叶、歪嘴桃、鲤鱼跳龙门、二龙戏珠,童子献寿桃、富贵不到头、聚宝盆等等。春节蒸馍时,许多人家要蒸些黑馍,以备大年初一清晨用来和白蒸馍一起喂狗,以观察狗吞吃黑、白馍的先后次序,预测当年丰歉。此举虽属无稽之谈,而在民间,却虔诚之至,至今尚存,但求乐之意加浓。在林县,过去因缺少白面,把用黍米面包柿皮、红豆蒸出的过节馍,誉之为“黄蒸”,以祈人寿年丰。在罗山一带,民间每年三月三要蒸“蒿子馍”为庆。

蒸制节日食品时,民间喜欢在圆蒸馍顶上点一红点,以求其喜。八月十五的蒸馍要蒸成月饼样,称“面月饼”。“面月饼”多依自家笼筚的大小蒸制,一层面皮,一层枣子,层层摞起,一般两三层。手巧者还在“圆月”顶上捏制“二龙戏珠”、“嫦娥奔月”等面形。

(三)煮食 饺子是一种水煮的咸馅食,人称“水饺”、“疙瘩”、“扁食”等,是遍及全省家家户户的节日食品。用面可粗可细,用馅可荤可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能吃饺子者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饺子才真正成为普通人家节日饮食中的重要食品,并逐渐进入民间日常饮食。

元宵,也称“汤元”,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河南民间有“十五扁、十六圆”之讲究,“扁”指饺子,“圆”即元宵。元宵馅种类很多,民间常见的有玫瑰、枣泥、桂元、山楂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民间吃元宵并不普及,大多人家以饺子或“茶面糊涂”代之。

“茶面糊涂”也称“糊涂茶”或“茶面”,是豫西伊、洛河两岸诸县和豫北太行山南麓居民正月十五所用煮食。制作茶面是用米面(以小米为佳)和芝麻一起入锅炒制而成。做茶面糊涂时,先把豆腐条、桃仁、杏仁、五香豆和过年所制各种油食如丸子之类放入锅内水中煮熟,再和入茶面,搅成糊涂状,便成“茶面糊涂”。有的茶面糊涂中下些饺子贵称“元宝疙瘩”。

河南回民颇喜一种以小麦麦仁、葱、姜、肉丝煮食的食品,俗称其为“馓子”,它是回民节日食品中不可缺少的煮食佳品。

分类标签: 河南, 饮食, 河南
202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