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院,以窑洞为主体的院落。
豫西沿邙岭一带多窑院村落,村落顺沟沿坪以列,窑院背山面谷而立。院内有两孔窑者,右为“正窑”、左为“陪窑”;三孔的,中为“正窑”,两边为“陪窑”。“陪窑”和“主窑”多以洞相连,前不设门,只开一窗,称“暗窑”。一般人家多在窑院两侧一角或大门外一侧盖设草房作厨房、牲口房或它用;傍崖挖成凹字形的窑院,沿凹两侧挖窑,在凹前设置院墙和门楼,院内可种植各种花草树木。
地窑,就是地下窑洞,也叫“地坑窑”、“天井窑”、“地阴坑”,为窑洞式住房的一种样式,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 。地窑的院落也称“天井窑院”,院内也有主窑、陪窑和各种设置。如窑院院底平面顺窑腿砌砖至窗下称“间脚”。以防窑腿为雨水所毁。院下侧挖一两三丈深的干井,以为院内排水处。井院顶部四周建筑带有流水檐道的土墙或砖墙。俗称“女儿墙”、“护崖墙”。墙外四周再设置院围、打麦场。院内主窑或灶窑门侧常垒有小厨屋。作仓的窑洞多在窑顶凿孔,直通地面打谷场,收获之日,直接将谷场的粮食灌入井院窑内囤中。
天井窑院也有两进院、三进院。在院内种上树木。外人路过井院区,常闻人嬉笑言语和鸡犬声,却不见村屋庄舍之形。故人们称“上山不见人,入村不见村,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寻觅树影处,农家乐融融”。
居窑院贫者,院内仅一两孔窑洞;富者院内汇窑、房、楼等建筑为一体。巩义康百万地主庄舍,便是这种窑院建筑的典型。
窑院村落中的沟、坪,广狭、深浅不同。沟坪狭浅地方,夏秋日为阴雨流水信道,平日则为进出的路径;沟坪阔而深的地方,窑院层叠,呈一层、两层或三、四层布置,站在上层窑院,沟坪之中窑院,尽收眼底;一些沟深而又狭窄,上部只能建一层窑院,沟底又不能作出入信道,两崖人家隔沟也不能相互交往的地方,人们便在沟口架筑桥梁,桥下为洞,穹庐如门,为沟内夏日出水信道。石桥两侧筑土砌石,形如城阙,外人初到此地,看不见其沟,误为街道。此沟亘两崖树木成荫,民居之间可相望对谈。
窑院村落多以“沟”、“洼”、“窑”命名。如汤泉沟、魏窑、马洼等。
河南窑居人们对居住窑洞感情颇深。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人家新建现代住室,也要保持窑洞的造型,他们用砖或钢筋水泥建筑了许多新式窑洞和窑洞式的新型住室,这一古老建筑开始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