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锣鼓书历史发展概况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22/08/24 - 19:02

锣鼓书因演唱时伴有锣、鼓击节而得名。又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四股弦,也称“四股弦书”。主要流行于陕县、灵宝、卢氏、渑池及山西省南部的平陆、芮城和陕西省的渭南一带。

锣鼓书源于何时何地无考。从灵宝县锣鼓书演员周建西、苏万泽师承上溯五代推算,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锣鼓书已在灵宝、阌乡 (已属灵宝)一带流行。早期的锣鼓书,多为一人演唱,行话叫“单体”。演员右腿缠蚂蚱板(响板),左脚系梆子,也有将响板、木鱼、大小锣、钹等乐器分别挂在架子上,演员用手脚击打乐器,边奏四弦演唱。清中叶,演唱逐渐由“单体”变为“群体”,开始组班行艺。

清末民初,锣鼓书在豫西一带较为盛行,学艺者多为盲人。一个书班一般3~7人不等,拉四弦的为主唱,也叫“座帅”,兼打锣鼓家什,其余人围坐“座帅”左右,分持三弦、板胡、笛、手板、木鱼等乐器,按戏曲行当分角,轮流演唱。

民间还愿、祭祀、祈雨、赛神、庙会,常约请锣鼓书班演唱。

民国时期,锣鼓书的演唱活动更加频繁,仅陕县、灵宝的著名班社即有20余个。50年代后锣鼓书艺术后继乏人,仅有少数半职业和业余书班坚持活动。

分类标签: 曲艺, 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