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旅游资源介绍(包括古今景点、辛亥革命景点、红色旅游景点等)

renwen 提交于 周四, 2024/01/25 - 23:15

旅游资源
2000年,武昌区境内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约占全市总数的70%,其中省级以上占一半;国家4A级旅游名胜景点有5处:黄鹤楼、红楼、湖北省博物馆、东湖、武汉植物园;还有为数众多的辛亥首义文化景点、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文化景点、宗教文化景点以及独具特色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一、黄鹤楼公园

位于武昌蛇山之上,以拥有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而闻名海内外,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黄鹤楼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地势险要、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位居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公园主要景点除主楼外,还有白云阁、胜象宝塔、古碑廊、奇石馆、落梅轩、千禧钟等。

二、东湖风景区

东湖位于武昌东郊,水面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至2000年,东湖风景区由听涛景区和磨山景区组成,听涛景区是水上娱乐游览区,磨山景区是楚文化游览区。行吟阁、屈原塑像、屈原纪念馆、楚城、楚市、楚天台和离骚碑等是反映楚文化的主要景点。东湖梅园是中国江南四大梅园之一,一年一度的东湖梅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东湖鸟语林和东湖海洋世界是集中观赏鸟类和海洋动物的地方。

1982年,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东湖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2001年,东湖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

三、辛亥武昌首义文化景点

武昌是辛亥革命的首发之地,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辛亥首义遗迹。

(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俗称“红楼”,位于武昌阅马场,是依托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内恢复原貌开放陈列的有:军政府大门、军政府礼堂、黎元洪卧室和会客室、秘书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人员的会客室等。2002年9月25日,湖北省政府给该馆授牌“辛亥革命博物馆”,使其成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二)首义广场

位于武昌阅马场,占地3万平方米。广场上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孙中山先生铜像、黄兴拜将台遗址、彭刘杨三烈士塑像等。首义广场也是省市区举行纪念辛亥首义活动和其他群众性大型活动的场所。

(三)首义公园

位于武昌蛇山南麓。这里集中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武昌起义大型群雕、首义第一枪雕塑、武昌起义蛇山炮台等一系列纪念辛亥首义的景点和文物。

(四)起义门

位于首义广场以南约2公里处,原名中和门,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留至今的城门。武昌起义发难后,集结在楚望台的起义军首先攻占中和门,打开了驻扎在城外的南湖炮队、马队的入城通道,为光复武昌城起了重要作用,故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1912年改名起义门,现“起义门”三字为叶剑英所题。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景点

武昌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曾在这块热土上战斗、工作和生活,武昌城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镌刻下永恒的英雄豪情和不朽的民族气节。

(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一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1927年毛泽东同志在此主办。讲习所旧址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武汉革命博物馆亦设立于此。

(二)毛泽东同志旧居

位于武昌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上半年在武汉时的住所。旧居为一幢坐东朝西的中式民用平房,面积400平方米,砖木结构,前后二进。毛泽东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写成的。该旧居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会址

位于武昌都府堤20号。1927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在此举行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后移汉口黄陂同乡会开会。随后,共青团“四大”也在此召开。这里还是中共早期在武汉的重要活动基地。1956年11月,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将此地定为“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遗址暨陈潭秋同志革命活动旧址”。

五、宗教文化景点

(一)宝通禅寺

武汉市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位于武昌洪山南麓,距今已有1580余年历史,是武汉市现存历史最为久远的古刹,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佛教重点开放的寺庙。寺院中的洪山宝塔建于1280—1291年,时值元朝。塔高7层,巍峨壮观。

(二)长春观

位于武昌大东门,创建于元代,是我国著名的道教丛林之一,历史悠久,道学渊源深厚,被武汉市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省、市道教育协会均设在观内,每逢庆典之日,举行祈禳活动,甚为壮观。现增设有素菜馆和道教特色门诊。

六、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位于武昌古城墙内的花园山和螃蟹岬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全长约1.2公里,面积约1.02平方公里。昙华林是历史留下的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这里集中了自然文化、古城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教育文化、卫生文化等文化内容,是一部“活”的武汉近代史。这里有官府署衙、同乡会馆、民居店铺、古老城墙,蕴涵着古城独特的风韵;有文庙、崇真堂、天主堂等,这些充满中华传统和西洋气息的宗教建筑,见证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这里有记录武汉近代教育卫生发展史的文华书院、仁济医院,有辛亥首义名人故居,有走出了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武汉中学,有抗战时期享有“文化之都”美誉的“三厅”旧址等。2000年以后,市区政府按照整体保护、整体开发、整旧如旧的思路,实施昙华林改造工程,使之成为武汉市标志性的建筑区和重要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