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石窟艺术“八分山白云洞石窟”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一, 2024/01/08 - 21:28

八分山白云洞石窟位于武昌县境内三三〇三工厂厂区(行政上隶属武昌区石洞街)内。北距武昌区30公里,东邻县城纸坊镇。白云洞石窟在八分山西南麓,系一天然石灰岩溶洞。

白云洞分为4个部分——

前洞:洞口朝南,似一拱门,高4.05米,宽5米,深7米。洞外林木茂盛,怪石嶙峋,一条石级小道循山势盘旋至顶,顶上有一亭,为三三〇三工厂修建。洞口西壁镌“白云洞”三字,落款“芝冈”(熊廷弼的字)。东西两壁还有清王菊人题刻的“白云洞四通八达 无梁殿万古千秋”;“两间磅礴,一个崆峒”,和罗泽南题刻的“水流云在”等字。一渠清溪自洞中流出。前洞右后壁有一支洞,宽仅1米余,昏黑难进,深未测。入口处左右两壁有“这里看过”、“曲径”等题刻。

无梁殿:紧接前洞,殿门朝东南,殿室高4—5米,宽8米,深6.5米,穹窿顶,横额上刻楷书“无梁殿”3字。因殿室依天然溶洞稍加斧凿而成,没有梁柱,故而得名。殿中立石佛一尊,高3.5米,原崩倒于溪水之中,天长日久,表面受水流溶蚀损坏较重,1981年被起出复置于原处,有关专家据其艺术特点断定为唐朝时期的造像。复原后的佛像表面被漫上一层水泥,重塑面形衣褶,已失原貌。

中洞:为一条形通道,前接无梁殿,后向西北延伸,宽约4米,长约20米,曲折逶迤,昏黑难辨洞貌,滴水与溪流声清晰可闻。近天井处可见许多钟乳石悬挂洞顶之上。

天井及后洞:天井东南接中洞,东北达后洞,平面呈鸭蛋状,最宽处6.50米,长25米,顶部见天,据《江夏县志》载,原为“仰见隙中如月”的“天窦”,后为了安全,三三〇三工厂炸掉顶上危石,成为四周壁立的天井,天井前右壁刻“雷闪洞开”4字为罗泽南所题。后洞仅数米长宽,现已凿开,穿出可达山顶。后洞东壁有一小洞长10余米,西壁近尾处有一洞口通往外面的山谷,洞中溪流即源于此。

白云洞石窟是武汉地面仅见的石窟寺,江南地区也不多见。据旧志和石佛像断定,唐朝初年它就巳形成规模,并被作为祀神祈雨的场所。目前仍保存完好,其石窟寺艺术不仅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可供游览观赏。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分山主峰“子午石”、“八分山之神”摩崖石刻,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两湖总督汪志伊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