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知名古代桥梁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一, 2024/01/08 - 21:05

【长虹桥】
武昌巡司河上的路桥,始建于明代,曾为武昌城南陆路交通的必经之桥。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时期,长虹桥均是攻守武昌城的要地,在此鏖战惨烈。桥为3孔,青砖纵联结砌拱券。清代曾进行过维修。1984年用钢筋混凝土维修加固,一改过去青砖结砌的传统拱桥样式。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杨桥】
又称北洋桥,位于洪山区和平乡北洋桥村(或白杨桥村)。现存桥为单拱坡顶式,桥身外壳用红砂条石砌筑,内中填充黄土和石渣,全长约50米。拱券采用镶边纵联砌置法砌筑,宽7米,距水面高约6米,拱跨度约14米。桥面用混凝土和青石铺垫。中部有砖砌护栏,桥东端北侧立有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楚城白杨石桥碑记”和民国初年“乡人李凌重修北洋桥碑记”各一方。碑中记载:该桥初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重建,以后屡加修葺。现保存较好,仍在通车使用。

【保寿桥】
位于硚口区新安街保寿巷内。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系山西、陕西在汉的水烟商号捐资兴建。桥为青石结构,全长9.5米,宽3.2米,桥面用青石板铺砌,南北两侧各建一道青石护栏,由方形望柱、长方形栏板和略呈三角状的抱鼓石组成,每边各7柱6板。桥孔为单券,南侧护栏上楷书阴刻“保寿桥”3字,北侧护栏上楷书阴刻“道光十四年孟秋月山陕水烟众号修建”。清代晚期以前,汉口一带地势低洼,湖港交错,故小桥甚多。《续汉口丛谈》记载:后湖港上建有万寿桥、延寿桥、保寿桥……等。由于人口密度增加,湖港渐渐淤塞,桥多拆除、毁坏或埋入地下。保寿桥是汉口遗存的古桥之一。现桥面已成为巷道,护栏尚存。

【武泰闸】
位于武昌城南巡司河上,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张之洞主持建造。闸成后,内可渲泄湖水,减轻渍灾,使南湖、汤孙湖、青菱湖、黄家湖一带干涸出大片可以耕种的田地;外可以抵御江流,防止江水倒灌。闸为3孔,以花岗岩砌成,规模巨大,是当时武昌最主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武泰闸又是武昌城南公路交通的必经之道。过往车辆,川流不息。80年来,此闸经受江、湖洪水冲击,在内涝外洪中发挥了巨大调节作用。1985年进行过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