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春秋两季祭祀土地的日子叫“社日”,“社日”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后来,凡在春季“社日”祭礼时扮演的杂戏、杂耍就叫“社火”。
社火起源于火,发展于社,远古时代,火的出现,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荒蛮生活,人们对火奉若神明。因此,每遇灾害、瘟疫就“施烟火及作金钢力士以逐疫”。每当严冬已尽、冰雪初融、春暖花开、大地复苏之际,终年劳累的先民们就杀猪宰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祭祀祖先,他们在脸上涂上朱砂,把鸟羽扎缚在头上,活蹦乱跳、欣喜若狂,这便是人类最早的社火。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火这一活动历经岁月沧桑,在传承演变的过程中,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发展成为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河南社火玩会
河南民间历来习以社火作为节日、庙会和迎神赛会活动的重要属性。古代社火活动主要是为了祭神娱神,故各种社火组织多围绕各种会社而立,如火神社、关帝社、龙王会、土地会、山神会、奶奶社、牛马王会等。所用经费,由参加会社人员兑集。每逢节日、会日便由社头或会头组办社火演出。社头、会头一般轮流担任,每户一年,负责敬奉神灵和办社火。近代和现代社火玩会多由行政村举办。旧时由村中的乡绅筹组,现在则由乡村领导组织,村中有名望的艺人任社火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社火中封建迷信等不健康属性颇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间社火中的落后成份渐被摈弃。民间社火已经从以祭神娱神为其目的的活动走向完全娱人的阶段,为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社火形式
河南民间社火玩会形式可达百余种。有音乐、舞蹈、戏剧、杂技,也有人物造型的静态表演和嘻笑逗乐的杂戏演唱,可谓集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杂艺之大成。在社火玩会中,它们或作为社火的主体出现;或作为社火队伍中的后一部分(豫西人称“坠子”或“后垂子”)出现,以在社火玩会中为人们所取乐,同时也发挥分散和疏导拥挤人群的作用。各种社火形式,也是各种庆典、集会的娱乐形式。现择其部分统以器乐、歌舞两大类以志之。
(一)器乐类
大鼓队、唢呐队、十番鼓、八音。
(二)歌舞类
龙灯、玩狮子、跑旱船、推小车、踩高跷、大头和尚戏刘翠、竹马、故事儿、对花鼓、二鬼扳跌、打铁、独角兽、高抬火轿、扇子舞、龙舟捉鸭、盘叉舞拉秦桧、抬皇杠、河蚌仙子、玩春牛、姜公背姜婆、迷瞪膏(gao)车、九莲灯、火绫子、斗金龟、打棒棰、帷子、扑蝴蝶、大头舞、秧歌舞、打霸王鞭、独杆轿、赶犟驴、顶灯、玩路钹等。
二、社火演出
社火演出,河南民间多称“行社”。传统的行社,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和规定。
(一)社火队
前述民间社火的诸多形式按照自己的习惯和规定在行社日组成威严整齐的队伍,称“社火队”。社火队出行,一般多设“探马”绕街开路。探马身穿皮袄倒骑马匹,绕社火队拟行的路奔跑,称“踩场子”,以示社火出动。不要探马者多以马队开道,有用数十匹马甚至上百匹马开道者,灵宝人称“摆青”,陕县人称为“百匹开道”。接着三眼铳手点放三眼铳。霎时,鞭炮齐响,鼓乐齐鸣,称“出会”。之后,社火头头身扛一红心黑边的“令”字旗,指挥社火队前行。有的社火头则反穿皮袄,头顶凉帽,眼戴黑镜,口挂长须,腰系大带子拖于裆前,足踏长筒靴,以“老翁”模样,右手摇鹅毛扇,左手执一长竿,上挂“水牌”,牌上饰以红绫,正面书写着某某村当日的社火节目,背面写着演出时间。陕县人的水牌颇显文雅,如对社火时间的表述,“第一天”以“学而第一”暗含之,最后一天则称作“已而已而”,如再延长一天则书“欲罢不能”。社火头后便是旌旗队,有龙风图案旗、红旗等数十面甚至上百面者。旧时,跟着旌旗队有四个“司号员”,手执1米多长的“过街号”边走边吹,其嘟嘟之声震耳。后跟祭神队伍,抬着香桌和猪羊祭桌等,香桌祭桌居中,神头、族长以及乡绅达贵着长袍、戴礼帽围护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已无祭神队伍,紧跟旌旗队后便是鼓乐队。鼓乐队由大鼓、大铙、平面锣、府锣、大钹组成。一边行进一边以鼓点敲打乐章,情发时,全身随鼓点一掇一跳,敲打飞锤、飞锣、飞铙。锣鼓乐队后有设“开路官”者,用大轿抬一著名历史人物的模拟像,如包公、关公等。无开路官的,便紧跟以社火。社火多按“社火头”、“社火心”“社火尾”三部分排列。社火头多以高跷或故事儿担任,要求静态设计要精,舞蹈动作要新。社火心则是各种艺术造型的故事儿,故亦称“芯子”。芯子与芯子之间穿插以各种形式的社火。社火尾,也称“坠子”、“后垂子”,为各种嬉戏逗乐的杂戏杂耍和各种丑角组成,以其打、跳和滑稽、幽默的表演增加喜庆气氛和防止尾随人群的拥挤。大型社火队的“社火牌”,有总牌、高跷牌、平垛牌、坠子牌和社火中扮演的各种历史人物的“胸牌”等。牌上写有“普天同庆”,“高歌猛进”、“欢庆丰收、“龙飞凤舞”等等。民间常见的社火玩会大都有数十个或上百个形式的社火组成,规模盛大的社火玩会,大都有数百以至上千个社火形式组成,如1980年春节,豫南潢川县的社火便有540个节目;1984年陕县社火会演竟达1340个,观众达18万人。
(二)拦社火
大型社火玩会中,各种形式的社火或边走边玩;或随时据情停下表演。也有被路边的观众置长凳或方桌于路中拦住表演的,叫“拦社火”,俗称“拦会”。被拦者便停下打开场子献艺。拦会者有个人,也有村、寨、机关、团体和商店等。拦会的桌凳上放有茶水、香烟、酒或瓜果品,以示对社火表演的酬劳。在周口一带,也有社火队在行进表演中走至一单位前,未及对方拦会便主动“讨赏”者,这种讨赏往往和其表演的节目浑为一体作为其中一部分情节而进行,如社火“盘叉拉秦桧”队列走到大商店或烟酒店时,对方尚未及拦会,便停下来演“醉鬼戏土地”:其“醉鬼”装成要打酒喝而无钱的样子,“麻妮子”见状,要求“土地”到旁边商店“讨酒”,“土地”不许,令“二百钱”出资,“二百钱”不肯,“醉鬼”闹个不停,众鬼便逼“土地”,又扯其胡须,又脱其鞋袜,“土地”被闹得十分窘迫,一副可怜相。此时路边的商店“见情生怜”,便在观众的嘻笑声中拿出酒来为“醉鬼”灌酒,“醉鬼”执手中之酒壶相接,俗称“闹酒店”。“闹酒店”实际为社火玩会中的一种活泼形式。每遇此类社火到来,欲拦而故作不拦,社火也故意不让其先拦,以逗笑取乐。
(三)赛社火
河南民间村落、社团每逢参加大型社火玩会时,往往相互之间进行比赛,从形式、属性、技艺、道具以及组织水平、观众多少等方面比高低,分上下,人称“赛社火”,或称“对社火”,此风尤以豫西为盛。在陕县、灵宝一带,许多村落为了显示本村社火队伍的庞大和村风淳厚、团结和睦,往往在行社时男女老幼倾村而出,甚至家家锁门,或亲身参加生动活泼的文艺表演,或展现自己设计扎制的各种静态造型艺术。为了压倒对方,多在社火玩会之前一个月便筹备社火道具,扎制芯子(故事儿)造型。凡家有可助兴之物,都自动献出;凡有一技之长者,都闻风而动参加排练。“对社火”之日,参加社火比赛的村落,多设三五个“探马”,选择膘肥精壮的大马相骑,或扮成古之“报马”形象;或扮做近代的军人,来往奔跑,打听各路社火信息,及时报告本村社火头或村头以采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