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祭祖接年 农历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行祭祖接年礼。豫西一带,最早起床的人第一件事是将除夕堆放在院中配有麦糠或谷草的柏枝点燃,俗称“沤柏枝”。沤柏枝时有的全家大人小孩要从柏枝火上跨过,称“跨旺火”。有的还在当院中高挂一灯笼,称作“挂天灯”。据说,挂天灯、沤柏枝、跨旺火可“镇妖除邪”,尤其可防止凶神“九头鸟”为害。在义马一带早起之人要将除夕放入炉火中的犁铧,以左手用钳子相夹,右手端醋一碗,边走边将醋浇洒在火红的犁铧上,遍及各个房间。口中还要不断念叨“解犁歌”:“解犁解犁,两股柏气,一股上天,一股入地。天喀嚓,地喀嚓,老君治世解犁铧,那个小鬼不怕我,红铧壳耧踏三踏,哧溜嚓,哧溜嚓!”,最后,将犁铧从大门口水道眼中塞到外边,并顺手将一木棍俗称“拦门棍”横置于大门槛里,然后敞开大门,此举俗称“解犁”。各种镇妖祛邪活动后,家长要带领全家老小依次向“天地诸神”和祖宗牌位焚香、叩头,鸣放鞭炮,称作“接神”、 “接爷”、“烧纸”、“接年”等。在汝阳一带,接年烧纸后,家中长者要手捧“贡果”,走向当年“喜神”所在方向“迎喜神”,如遇禽鸟牲畜声响,便是“迎得喜神”,以为新的一年万事如意。祭祀接年毕,全家便围坐一起,或为老人梳妆整衣,或为小儿穿戴装扮,并准备早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祭祖接年”中的迷信成份渐为摈弃,虽也有沤柏枝、挂天灯、解犁等活动,但求欢庆之乐已为主要动机。
(二)早餐测福 初一早餐,大多以水饺为食,称“更岁饺”。更岁饺已在除夕包好,这时要由男子掌灶煮饺。煮饺时,炉火内要填以芝麻杆、棉花杆助燃,以应“节节高”、“摇钱树”之吉。饺子煮好后,首先要祭祀祖先和天地诸神,然后全家食用。许昌、漯河一带吃更岁饺时,要配用红萝卜、菠菜、芫荽调蒜泥制成的“算菜”。据说,吃饺子配“算菜”,预兆会算帐过日子,大人有福,小孩聪明。
吃饺子时,许多人家“测福”逗乐,猜测谁能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吃到者为“有福气”。聪明的子媳故意将包有硬币的饺子盛给老人或小儿,以求其欢乐、愉快,体现全家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
(三)拜年贺岁 早餐后,开始“拜年”贺岁,亦称“见节”,谚有“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儿”。首先全家人一齐拜祖宗,接着幼辈依次向长辈行礼。长辈未在除夕发压岁钱者,这时要给年幼之子孙和新娶媳妇发“压岁钱”。自家拜贺后,能行动之人便出门挨家挨户到近族长者或街坊邻居家拜贺。近代有同村人、同单位人初一上午集中一起举行大型团拜者。但在开封老城,旧日老幼妇女不出门拜年,住同院之家也不许往来和交谈。初一日上午,村中有新媳妇者,邻居家多设简单宴席,招请新媳妇到家中叙谈,俗称“招饮”。在豫东,招饮之俗还在邻里间进行,邻家相互设宴招待,仇家也在此时和好,俗称“请春酒”。初一同村人拜年贺岁,要于中午前结束。午间,家家以丰盛的菜肴进“团圆席”,又称“团圆饭”。下午,许多地方开展耍狮子、踩高跷、玩旱船、行鼓社等活动,全天停止一切农事,所谓“大年初一,骡马歇役”。城镇人多以游公园、逛商店、看戏看电影为乐。7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节日期间,欣赏电视文娱节目已成为城乡人们欢度节日的主要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