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旧时生意人商贩的吆喝用语、市场叫卖声相关文化习俗简介(市声文化)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22/08/31 - 21:23

河南民间商贩在各自的经营中历来十分重视市声的作用和力量。市声包括叫卖声、唱卖声、吹打敲击声和各种表演叫唱,是商业宣传的最原始的习俗。自古以来市声从单一的实物叫卖发展到汇唱、做、念、白为一体的叫卖表演,其形式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河南民间商贩中最善于市声叫卖的为小商小贩,其叫声高亢,唱词诙谐夸张,吹打敲击古朴文雅,表演幽默滑稽。叫卖多遵循“卖啥吆喝啥”惯习出口,其叫句简短明快,叫声顿挫有力,多在一句之中或末尾发一长声,使人有余音未尽之感。如卖熟红薯的,不管其红薯热凉均高声吆喝“谁买热红薯来——”;卖豆腐的为“卖豆腐——换豆腐来——”;卖焦花生的“谁买焦花生,先尝后买——,不焦不要钱”;卖热包子的“来——吧,刚出笼的热包子,又香又鲜,一个肉丸来——”;卖西瓜的叫“沙瓤的西瓜——,不甜不要钱”;担挑卖鸡娃的“卖鸡娃喽——卖鸡娃”;起刀磨剪子的“起刀——磨剪子哩”;收废品者高叫“收废品来,碎铁碎铜烂铺衬,纸箱酒瓶牙膏瓶儿……”将其所要一口气呼出。

游动设摊的商贩,大多采用唱念叫卖形式,并和表演结合起来。其唱词生动流畅,念白表意真切。如活跃于各地的卖老鼠药者,摆摊设场后,手拿一包药一边向人展示,一边口唱“除四害,讲卫生,消灭老鼠首当冲,病疫多为老鼠传,岂能容它胡乱行。老鼠药,小百灵,老鼠一吃活不成,大老鼠一吃蹦三蹦,小老鼠一吃动不成。老鼠药,老鼠药,老鼠一吃跑不脱,买了我的老鼠药,一次可药死一大窝”,从除四害的意义唱卖。许多唱卖歌,至今仍流传于民间,如方城招夫岗吴福德的《卖篦子歌儿》、《宋二别子卖针歌》,孟县庙会上的《摇摇会叫卖歌儿》、新乡市小吉街刘保山的《卖大糖摇爻会歌儿》、新乡合河李明山的《卖香料面歌儿》、新乡小冀张云鹏的《拉洋片十样景歌》以及各种商贩的“叫客词”,如卖梳子的、卖刀剪的、卖膏药的等等。

除了游动的商贩,许多店铺也常使用叫卖和唱卖的形式。过去豫西一些店房(今称旅店),每天常有一店员站在店铺门前吆喝“叫客词”宣传其店铺的优越之处,招徕顾客。

许多商贩在口头叫卖时还配以有趣的吹打敲击声,所用器具古朴文雅,过去濮阳一带民间俗称“唤头”,其他地方或称“叫号”。拨郎鼓为河南商贩中最常见的唤头,其形扁圆,直径约七八寸,置于一尺的木柄上,鼓之两侧,各有一用皮绳相系的小铁球,用手摇动,即发出“嘣冬嘣冬”或“嘣冬冬冬……”的响声。也有用一鼓一锣相配者。执拨郎鼓者,多系出售化妆品、日用百货的京货挑儿。他们之中口巧者边摇拨郎鼓,边唱卖货歌。如禹县货郎歌唱道:“拨郎鼓响连天,货郎游乡到这边。你要啥,咱有啥,报出名来再拿钱:直贡呢、磨粉缎、拔丝绸、五色线、夏布葛布出四川。绣花针小又尖,红绿头绳颜色鲜……”人们听到鼓声,唱声,便知道货郎来了。商贩常用的唤头中,还有响板也称“连铁片”,由五六片长10厘米、宽7厘米的薄铁片用牛筋或麻绳交错串联于一木柄上而成,甩动木柄时便发出“扑啦啦—扑啦啦—”的响声。卖簸箕、扎笤帚和张箩修笼者多用此作市声,传说此响板乃为八仙之一的曹国舅的象牙笏板,故从此业者,也供奉曹为祖师爷。商贩用木梆作声者多为卖油卖豆腐者,其木梆用柳木制成,长约20厘米,宽8厘米,厚6厘米,中空有眼,置于木柄上,用一木棰敲击,发出“梆梆”之声。安阳一带卖油者则以敲钟为号,其钟悬于扁担挑一头,担着担子一边走一边手拉钟舌当当作响。手推小车者,则将铜铃挂于车杆下,车动铃响。卖芝麻糖、吹糖人等商贩喜用小铜锣,人称“镗锣卖糖”。河南各种商贩的吹打敲击器具,实际上成为其叫卖、唱卖的“伴奏乐器”,他们营业时,往往使人感到他不仅是个卖东西的而且还是个艺人。

分类标签: 商贩, 文化, 河南,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