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传统饮食器具(炊具、餐具)及相关风俗习惯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2/08/30 - 14:51

河南饮食器具(炊具、餐具):

灶台俗称锅台,外形有方形,长方形和半园形等,内部灶膛构造一般都呈半园形,底部有一放置炉齿、排除渣灰的孔,具有煤和柴草均易于燃烧的良好结构。灶膛上部大小,多以锅之大小垒制。在豫东、豫南地区,饭锅多固定于灶房的锅台上,而在豫西、豫北山区和丘陵地带,饭锅一般不固定于锅台上。锅台外部半园形的,多为可移动,整个形状像切开挖空的半个西瓜,用麦秸、麻纰拌泥制成,多置于灶房外。固定在灶房的方形锅台或长方形锅台,多用土坯垒制。锅台一角留有通烟洞口,有风箱之家还要留一接风箱的洞道。豫西丘陵地区住窑洞的人家,锅台垒在院内,窑内则垒高座煤火台。煤火台一般设在主窑门口一侧,紧靠煤火台的窑壁上多挖一园炕和煤火台相连。煤火台的火膛粗大。煤火台上沿火膛口周围垒一个半园形的长坷廊(俗称“锅坷廊”),以坐锅用。在紧挨锅坷廊外侧土炕一边多垒入一瓦罐,借火膛之余热温水,称为“温罐”。一般锅坷廊为固定的。由于做饭的煤火台和土炕相连,冬日炕上既可住人,亦可坐在上面取暧。多数人家还将擀面做饭的大“案板”垒置在煤火台靠窑内一侧。以便用时方便。住窑洞之家,冬天多用室内煤火台,夏天则移到院内锅台上烧柴做饭。在城镇,20世纪60~70年代多用蜂窝煤炉,80年代以后,郑、汴、洛等城市的许多居民已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炊具的主体是锅。

60年代以前民间做饭使用铁锅或砂锅。铁锅分饭锅、炒菜锅、油锅、蒸馍锅等,砂锅多用来煮肉。与锅配套的有锅盖、荜子和蒸笼等。蒸笼有木制、竹制和竹木合制的。笼的上盖多用麦秸编制,呈尖园型,俗称“草盖”、“锅帽”。荜子也是竹木荜。60年代以后,铝制钢精锅进入民间。同时也普遍使用起配套铁铝笼、荜制品。切面条、切菜、剁肉所用刀,统称“菜刀”,菜刀有铁刀、钢刀。20世纪30年代后,民间切制萝卜丝、笋丝等硬质菜时喜欢以“擦床儿”代刀。“擦床儿”用一块中间留有空洞的木板,上置一凿有带棱刺小孔的铁皮制成。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至今仍为农家所喜用。擀面条、烙饼馍所用器具称“擀杖”,有长短之分,长者为大擀杖,短者为小擀杖,多用硬质木料做成;60年代,红薯面和各种杂面作为饮食生活中的主食时,因红薯面和杂面质粗且乏粘性,做面条不好擀压,民间则不用擀仗而用“条床儿”压制。“条床儿”系用无味硬质木料做成,有“木条床儿”和“铁条床儿”。擀仗、条床儿至今仍为厨内灶前的重要炊具。

炊具中还有勺子、漏勺(也称“灶滤”)、锅铲等。50年代以前多用木勺、竹漏勺、铁锅铲等。50年代以来,普遍用起铁制品、铝制品的勺子、铲子。

餐具主要是碗和筷子。乡间用碗,一般为粗瓷碗。精制的碗称“细碗”,多在宴客时用。60年代以前,儿童大多使用用柳木挖制的“木碗”,60年代以后,木碗已为搪瓷碗、塑料碗取代。筷子主要有竹筷、木筷,富贵人家有用象牙筷、铜、铝筷的。民间平日进餐不用筷而用勺的较少。吃菜也不用盘而以小碗相盛,盘勺多为瓷制,为宴筵上不可缺少的餐具。

分类标签: 河南, 饮食,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