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未使用火以前,河南人主要以果食为生,以后渐为鲜食以至艰食(果食指树木之实;鲜食指鸟兽鱼鳖之肉;艰食,古人称五谷为艰食,意为稼穑艰难)。随着火的使用,各种生食开始用火烤、石烹,并不断扩大熟食范围,脱离了原始蒙昧时代。人们继火烤、石烹又学会水烹、油烹。周代食谷类、蔬菜“多蒸而食”,而且有了“酒醴浆湆”和茶等饮料。汉代食品有馒头、面粉、饼等,制作“率以盐豉醋佐其烹调”,“其香料除姜桂外,多用蒜荽”,“嗜酒之风大盛”。唐代的汤料、 炙、脍蒸等诸多名目制作精妙。宋以后,以汴京(开封)为中心出现大量的风味食品及诸般点心果子和小卖饮食、节日饮食(以上所引,见张亮采《中国风俗史》)。近代以来,饮食的内容和制作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更新。但由于长期缺粮,河南民间饮食质量的优劣形成了以“稀、稠”相区别的习惯,日常能否以“稀”为主,稀稠调配,巧妙制作,成为民间衡量一家人会不会过日子的重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民间饮食在保持节俭的优良传统中得到了发展。尤其80年代以来,河南民间饮食结构已由主食消费改向主副食相结合的膳食消费,传统的粗粮细吃、稀稠搭配形式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