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县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2015年)

renwen 提交于 周一, 2023/02/06 - 23:00


  (12)要氏克白散
  要氏克白散创始于1896年,创始人要平独创的要氏克白散和要氏祛白酊药油在治疗白癜风方面效果显著。第二代传人要来,第三代传人要保臣将全部医术传给了儿子要景雷。第四代传人要景雷继承家传医学后,多次到省、市专业学校、医院进修学习,于1991年拜豫南陈宗善堂的第五代传人陈自明先生为师,并得到倾囊相授。后来要景雷将两家中医绝学融为一体,从而更加完善了家传医学。
  要氏克白散自创立以来,一直是口传心授进行着不间断地传承。目前,要氏克白散的传人在大桥乡要井村开诊所行医,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在行医期间,根据祖传的单方、秘方,采用传统的中医疗法,因病而异,辩证施治,对症用药,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13年1月,要氏克白散被列入第三批开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要景雷被命名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2、民间美术类:
  (1)云成号木版佛画
  刘记雕版技艺的传承已有900余年,第18代传承人刘运成于1870年创建了"云成号",开创了"刘记一云成号"自己雕版、自己印刷的历史,起初由印刷神码纸符做起,再发展到年画、佛画、刻书,其中以佛画和神码为主。 "刘记一云成号"木版佛画至今已传承140余年。
  "云成号"第四代传承人刘兰昌在蔡庄镇努力从事着木版佛画的传承,通过近三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本已失传多年的技法得以恢复,为木版佛画的保护、传承、发展和交流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为研究农耕时代中原地区多元的民间信仰,提供了极有学术价值的物证。
  2014年12月,"云成号"木版佛画被列入第四批开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郭潘王木雕
  郭潘王木雕雕刻技艺起源于清朝末期,传承至今已有四代,创始人王亭治。王亭治起初主要是雕刻牌匾、神龛、门窗等,后逐步发展为雕刻工艺品和其他各类建筑物的装饰品,备受人们喜爱,被人们称之为"郭潘王木雕"。
  郭潘王木雕木材以黄花梨、红花梨、橡木、樟木为主要材料。雕刻内容取材于神话及传说内容,它讲究中国画的笔意美,实用与欣赏相结合,构图布局疏密得体,层次丰富,变化多端,富有立体感。目前,郭潘王木雕雕刻技艺的传人王油锤以家庭作坊形式从事木雕艺术,他以刀代笔、以木代纸,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木雕技艺日趋精湛,造型艺术日臻完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得人们的喜爱。其作品如"麒麟送书" "鹿鹤献寿""松鹤延年""富贵聚集""天喜地祥"等,已作为珍贵工艺品被人选购,产品远销省内外。
  郭潘王木雕是通过一代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其技艺文化是随着历代的推进而不断创新发展,其演变过程也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它努力体现了艺术的美学规律、形象法规及世代相传的高超技艺。它反映着人民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风俗习惯和欣赏趣味,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对研究人类的发展和艺术文化的进步有很重要的作用。
  2014年12月,郭潘王木雕被列入第四批开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传统技艺类:
  (1)洧川锅盔制作技艺
  洧川锅盔制作技艺属于传统的手工操作,其选料讲究,制作工艺精细,工序复杂,制作出的锅盔外观雪白泛金黄色,香酥适口,里层松软,风味独特堪称一绝。
  用传统的制作技艺制作的洧川锅盔,状如簸萁,每个斤重。制作时,特细白面和好后兑佐料,一层层卷好成形,贴于铁锅中蒸熟,一边白光发亮,一边金黄酥脆,嚼着松软爽心,颇受食客欢迎。
  洧川锅盔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人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如果带有洧川锅盔馍,同车异座,未见其馍,即闻其味。
  2011年2月洧川锅盔制作技艺被列人第二批开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8月,顿华亭被命名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2)洧川五香牛肉制作技艺
  洧川五香牛肉以当地1一3岁黄牛为原料,由少数民族清真寺专职阿訇主持屠宰,采用科学营养配方,辅以几十种名贵滋补药料,经传统工艺分割、腌制、蒸煮,再结合新工艺真空包装,高温灭菌精制而成。
  洧川五香牛肉制作技艺属传统手工操作,工序复杂,有着独特的加工方法和用料配方,到用盐、用料、用水以至加工的节气时令等,都十分讲究,制作出来的五香牛肉色鲜味美,咸淡可口,食而不腻,营养丰富,而且还可以促进食欲,开胃理气。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洧川五香牛肉已经在洧川方圆百里名声显赫,经常作为洧川特产参加省、市、县"名、优、特"小吃评比,数次获得一等奖殊荣。1986年被河南日报"地方特产"专栏介绍,1987年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周守业时建议用其本人名字作为字号,以便传承。如今,洧川五香牛肉已经注册商标。
  2011年2月洧川五香牛肉制作技艺被列人第二批开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8月,周全海被命名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3)康河酒酿造技艺
  康河酒酿造技艺起源于北宋时期,传承至今已有三十二代。康河酒采用祖传秘方,以大米、玉米、高粱、小麦、大麦为原料,酿造出的康河酒口味纯正,悠香持久,喝后神爽心舒,赞不绝口。特殊香型是康河酒的独具特点,它吸取各种香型之长,集多味于一酒,具有色泽微黄,清澈透明,酒体醇厚,回味悠久等特点。
  为防止当地一些酿酒作坊加工者假冒是康河酒技艺的传人在社会上经营,从而对它的发展造成冲击,影响其传承发展,2010年11月康河酒已在工商总局特意注册商标。
  2013年1月,康河酒酿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开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任根志被命名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4)大槐树粉条制作技艺
  大槐树粉条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大桥乡大槐树村。利用淀粉加工粉条,在我国至少已经有1400年历史。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记载,粉条的作法是"浸米"、"淘其醋氮"、 "熟研"、 "袋滤"、 "杖搅"、 "停置"、 "清澄"。形象的描述了红薯粉条的制作方法。《辞源》列有粉丝条目,解释说:"亦称'粉条'、'线粉'"。
  据县志记载,大槐树粉条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到宣统年间大槐树粉条制作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制作大槐树粉条的作坊达到了100多个。大槐树村所加工的粉条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属绿色天然食品,柔软可口,营养丰富.久煮不化,宜烹饪、耐保存,素有"人造鱼翅"之美称。大槐树粉条不仅含有粉条应有的营养,而且也具备了红薯的营养,红薯不但营养均衡,而且具有鲜为人知的防止亚健康、减肥、健美和抗癌等作用。
  2013年1月,大槐树粉条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开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李宪法被命名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4、民间舞蹈类:
  (1)荷花灯
  《荷花灯》是河南省尉氏县民间少年儿童群舞,起源于清朝末期,它是该县南街中道会会首黄建德精心创作的,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曾用名《五蝶扑花》和《童子爱花》。
  据民间艺人王铁成、王黑丑等人回忆,在黄建德当会首的时候,听上辈人说:尉氏县城内共有22道街、36道会。每节灯节各道会都有灯棚,玩艺儿(民间演出的各种艺术形式),各道会首互下请贴,邀请登门献艺,那时唯独南街中道会没有任何玩艺,只好在街头拉一道彩绳,搭一灯棚以此助兴,会首黄建德是一位有见地、有心计、乐于公务的热心人,他不甘本会如此冷落,便会同一班年轻人出主意、想办法,吸取各种民间舞蹈之长,大胆创新,终于创作出了儿童群舞《荷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