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河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概况

renwen 提交于 周六, 2022/09/10 - 23:21

夏朝从“禹”算起,到最后一个国君桀止,历时400多年,相当于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夏朝活动的中心区域,主要在河南西部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和颍、汝河中上游地区;其活动范围和势力所及,东北可达黄河以北,南到长江流域。据《古本竹书纪年辑本》记载,夏朝建在河南境内的都邑有:阳城、夏邑、斟鄩(今偃师县二里头)、帝丘(今濮阳)、原(今济源县庙街)、老丘(今开封县东北)、西河(今安阳市东南)等。

夏代已开始进入铜器时代,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夏人不仅重视农业,而且已经开始兴修水利,用沟洫引水或排水。为了适时安排稼啬,夏人还制定出适合农业需要的夏正。保存至今的《夏小正》,就是通行至春秋战国的一本农家历。

在夏朝统治的400多年间,奴隶逃亡,平民暴动等阶级斗争频有发生。到夏桀时,兴起于商丘一带的商部落,利用诸侯叛乱、民怨鼎沸之机,起兵伐桀,终于灭掉夏朝。

商族兴起于河南,壮大于河南,建立商朝之后的主要活动区域仍在河南。古书记载,从汤至盘庚,商人“不常厥邑”。《竹书纪年》说,仲丁迁于隞(今荥阳附近),河甲迁于相(今内黄),祖乙居于庇(今温县),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于北蒙,号之曰殷(今安阳)。“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在商朝统治的五六百年间,不管都城如何迁徙,河南一直是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盘庚迁殷后,政治、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武丁统治的半个多世纪,是商朝统治的鼎盛时期。疆域扩大到今河南省全境,而且占有了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的大部或一部分,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大国。

商代已开始使用青铜铸造生产工具,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有臿、镈、斧、铲等。禾、黍等适宜于黄河流域生产的作物已被广泛种植,另外,主要农作物还有稷、麦、秜(稻)、粱、菽(豆)、粟等。除了种植农作物外,还饲养牛、马、猪、羊、鸡、犬等家畜家禽,并从事渔猎活动。

商代青铜冶铸业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安阳殷墟出土的铜器,数量之大、品种之多、制作之精美,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出土于武官村殷王墓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是中国青铜器中的最大者,也是世界青铜冶铸史上独一无二的杰作。方鼎造型雄伟、结构复杂、纹饰华丽,按照当时的技术设备,铸造如此精美庞大的青铜器,至少需要几百个熟练技工通力合作,连续不断地操作方能完成,这是中国古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原文明的集中体现。

商代手工业中,制陶业占有重要地位。从郑州等地发现的大片窑场遗址来看,商代陶器中最为突出的是用高岭土烧成的原始瓷器,这为后来精细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纺织手工业和酿酒业也有新发展。不仅用麻织布,还出现了用丝织成的绮和刺绣。卜辞中除提到酒外,还有醴和鬯。

商朝文化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和世界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流传至今的10余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看,文字结构已经由独体趋向合体,而且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等6种构字原则,形成了较为规律的文字系统。甲骨文最初出土于安阳小屯的殷墟中,又称“殷墟文字”,记载了商代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丰富属性,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放异彩。另外,商代中原地区的冶炼技术、建筑技术和天文观测也处于领先地位。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说明当时冶铸规模相当宏大,酗亚方尊等酒器上的饰纹标志着冶炼技术的精湛。妇好墓中的髹漆棺木,证明公元前13世纪已经有制漆和用漆的技术。偃师、郑州和安阳发掘的商代3座王都已有大型宫殿和简单的排水设施,偃师和郑州商代城址墙体已采用夯土版筑。当时的天象观测已十分精细,甲骨卜辞中有关日食的记录比巴比伦的早几百年,月食的记录比埃及的早数百年。28宿在殷代逐渐形成,已能测定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的时间,有了较为准确的历法。数学也有很大进步,能用一至十、百、千、万等13个单字记10万以内的自然数,且有了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

大约距今3100年左右,位于商朝西部渭水流域的附属小国“周”日益强大起来。公元前1027年(据《竹书纪年》推算),周武王趁商王朝的统治濒临崩溃之机,联合其他方国部落,率戎车300辆、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渡过黄河,大举攻商。经牧野(今汲县北)决战,纣王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分类标签: 历史, 河南,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