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汉墓壁画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东汉墓室壁画之一。
望都一号汉墓壁画结构图
中国东汉晚期的砖室墓壁画。 墓在河北望都,共两座,1952、1955年先后发掘。据考证, 1号墓墓主曾由河南尹升任三公;2号墓墓主姓刘,曾任太原太守,卒于灵帝光和五年(182)。两墓都有坟丘,东西并列 ,相距30米,墓主似为族亲。西侧1号墓全长20.35米,东侧2号墓全长32.18米,均为带墓道的多室砖墓。两墓早年被盗,出土遗物不多,但壁画尚存,并附墨书榜题。1号墓壁画保存较好,分两层,上层为官吏图,绘人物25人,下层为祥瑞图;甬道顶部有云气、仙禽异兽构成的图案。2号墓壁画损坏严重,内容与1号墓相近。
门下小吏(“门下小吏”,是办理衙内各种事务的,在门下诸吏中地位较低。他画中人物头戴黑冠,身着黑袍,双手持笏。呈跪拜状,举止斯文,似乎正在战战兢兢地向上复命,而对主人却不敢正视。他的眼睛描绘得相当传神,活画出畏缩、紧张的心情。)
辟车伍佰(“辟车伍佰”是车前护卫开道的卫士,被描绘的凶勇强悍,瞪目呲须,恰是这类角色的特征。头戴赤帻,身穿黄衣,束腰,着黑鞋,面向北,持杖而立。衣褶简单,运用了烘染的方法,着色不多却表现了结构、质感和明暗感觉。所用为矿物性颜料,至今还很鲜明。)
东汉时期是自秦朝统一后,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由战国时期不同地域的绘画风格相互融合,形成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时代风格时期,加之不断吸收域外艺术的新因素,因此,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较战国绘画有了巨大的丰富、提高和拓展。
主簿图(“主簿图”位于前室北壁西侧,该人物头戴贤冠,身穿黑袍,跽坐于榻上。他左手持笏,右手执笔,榻前有一砚台。旁题“门下功曹”四字,后补题“主簿”二字。)
门下功曹(“门下功曹”等人物位于前室西壁。壁画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绘人物共六人。自右向左按题字依次为“门下功曹”、“门下游徼”、“门下贼曹”、“门下史”、“追(槌)鼓掾”、“XX掾”。)
汉墓壁画布局均衡、疏朗。从壁画内容和仅分布于前室的布局意向来看,前室可能夸耀墓主生前的地位,甬道顶部的券形壁上,画有鸟兽腾驰其间的云气,云气则意寓墓主死后进入"天界"。汉代的升仙迷信意识,通过墓室结构的空间与壁画内容的整体设计表达出来。
獐子图(“獐子图”位于前室西壁券门南侧下部。獐子昂首,双耳前倾,呈向前行走状,旁题“獐子”二字。)
在用彩上,壁画用墨勾勒单线轮廓,再填施朱、黄、黑三色。面部线条工细,衣纹用笔粗简有力。赋彩虽用平涂,但颜色有浓淡之分,已属最初的渲染手法。 在绘画技法上,物像造型以线条为主,勾勒的细线流畅,富有弹性,粗线则连勾带染,组成醒目的衣褶。
寺门卒(“寺门卒”描绘的是头戴赤帻,身穿黑袍,脚穿鞋,双手持帚,躬身而立的人物,旁题“寺门卒”三字。)
人物形象的处理,采用3/4的侧面造型,使动态与脸部神情都得到简洁而充分的表现。这种不加背景的单个人物具有肖像画的性质,较写实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的身份与形貌特点。
在汉代墓室壁画中,望都壁画具有独特的风格,预示魏晋以后人物画的更大进展,对我国古代社会、政治演变及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望都汉墓于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