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董少峰 方志山西 |
永乐宫,本名大纯阳万寿宫,为纪念吕洞宾而修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宫观,与北京白云观、陕西重阳宫并称为全真道三大祖庭。它以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富丽堂皇的宫廷建筑、举世瞩目的搬迁工程、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享誉华夏。是世界美术史上的杰作和世界文化宝贵遗产,永乐宫因此成为世界上现存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被称为“东方艺术画廊”。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0月2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0年被评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2003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定为大中小学生教育基地。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景点。2011年被评为山西省十大最美文物景观。
永乐宫的创建与维修 吕洞宾生于永乐镇招贤里水竹墟兴仁巷。唐末在吕洞宾故宅建吕公祠,金代吕公祠扩为道观,元太宗三年(1231)吕公祠毁于大火,得全真道掌教首领、真常真人李志常等所请,元太宗敕令“升观为宫”,并派潘德冲主持兴建“大纯阳万寿宫”。但当时并未破土动工。真正推动这一工程兴建的,实为道教提点披云子宋德方。他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及元乃马真后三年(1244)两到永乐镇,会诸道侣筹谋兴建事宜。到元定宗二年(1247)才正式开始兴建。全部工程(包括壁画)延续了一百余年,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之后才完成。永乐宫建成之后,历经兵火、地震及风雨侵蚀,共进行过10余次大小规模不等的维修和补绘。
永乐宫的搬迁 20世纪50年代末,按照国家治黄工程规划,永乐宫所在的永乐镇在三门峡水库淹没区内。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将永乐宫迁建于芮城县城北2.5千米的古魏城遗址之内。1959年3月,在太原召开搬迁工作会议,由文化部、水电部、黄河管理委员会、三门峡工程局和山西省、运城地区、芮城县各级文化部门组成永乐宫迁建委员会,确定了迁建新址及施工方案。黄河管理委员会拨付全部款项,计人民币200万元。迁建工程分为准备、拆除搬运、复建3个阶段。壁画的迁移是迁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初冬,北京、五台山及各地专家、匠师、民工500余人齐集永乐镇,迁建工程正式开始。1960年复建宫门、龙虎殿,构筑外围墙;1961年三清殿、纯阳殿落成;1962年复原壁画,次年告成;1964年油饰各殿,而后作填色补缝等扫尾工作,前后共计6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到新址保存。永乐宫的搬迁是世界建筑史和文物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壮举,日本学者村山孚称永乐宫的搬迁:“不亚于埃及古代神壁的移筑”。
永乐宫的古建筑 永乐宫主体建筑位于从宫门至后宫墙434米之间。中轴线上,现存元代所建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以及清代所建的宫门。在这些主体建筑的东西两面,有围墙筑成的一个中心院落,并将三座主要建筑物(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上。其规模与间距,依次递减,主次有序,按照宗教需要和宫廷建筑形式来设计的。永乐宫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特别是四座主殿,其工程结构和建筑艺术都是相当高超的。每座殿的平面布置,则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了多样化的“减柱造”,以扩大殿内的空间和活动范围。在处理建筑结构方面,为加粗角柱直径,加深角柱基础,四角使用“抹角栿”承托角梁后尾,以及转角斗拱采用“连拱交稳”的做法等,加强了建筑物四角的刚度。另外,对台基、柱子和墙壁都有显著的“侧角”与“收分”,以及角柱和脊榑等都做出“生起”,不仅有效地稳定了建筑物的重心,防止倾斜,而且在外观上增加了建筑物的安定感。此外,大木构件采用了“厅堂”一类的用材标准,如柱、额、斗拱用五等材或六等材,特别是斗拱用材逐渐变小,代之以半装饰品,这些技术是我国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对当时建筑发展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永乐宫的壁画艺术 永乐宫的壁画分布于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内,总面积达1005.68平方米,著名戏剧家马少波称其为“永乐三清铁画钩,曹衣吴带兼刚柔。唐宋遗风满壁是,堪称天下第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