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源起非洲?不一定!马鹿洞人与霍比特人可作证
来源:羊城晚报 日期:2015-12-28
马鹿洞人的头骨化石
马鹿洞人的还原模型
编者按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一说首先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如此大胆的推测。自1959年在坦桑尼亚北部Ordpai峡谷发现了世界最古老的“非洲猿人”头骨后,许多人就认为非洲是真正的“人类起源地”。但随着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科学家对人类真正诞生地的看法也有了“摇摆”。
2012年时中澳科学家曾发表了一篇关于云南“马鹿洞人”的重大发现的论文,指出“马鹿洞人”被视作是继2003年印尼发现“霍比特人”后,人类起源及进化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科学家认为,“马鹿洞人”的发现显示,现代人在东亚地区起源和演化要比先前所知的复杂很多。尽管现代人起源于亚洲的证据还不如非洲的多,但要肯定地说“现代人起源是非洲”或其他地区,都为时尚早。
时隔三年,于2015年12月17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又在线发表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发现肯定地指出,马鹿洞遗址存在全新的古老型人类种群——“马鹿洞人”。也就是说,目前可以确定,“马鹿洞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直生存到距现代人最近的古人种,但这些骨头的主人虽然生活在晚期智人时期,却具有能人和直立人的特征,这意味着,他们的特征跨越了更长的时空,可能是100万年、200万年,甚至更久。
关于人种起源的神秘探索还远未结束。
□凌朔
三年进展:头盖骨与股骨主人竟不是一伙人?
“马鹿洞人”起初叫“蒙自人”,因为最早于1989年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郊文澜镇一个采石场被发现。抢救性发掘后,最终起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3片头盖骨化石碎片和人类下颌骨、牙齿化石,以及大量灰烬、烧红土、柴炭、烧骨炭、兽骨等各类化石。由于洞中发现大量大型鹿类化石,考古人员后来将遗址命名为“马鹿洞”,在此曾经生活的古人类被命名为“马鹿洞人”。
从2008年开始,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人类研究部主任吉学平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达伦·科诺组成联合团队,开始对封存在蒙自近20年的马鹿洞人类化石进行联合研究。通过对马鹿洞人进行“断代”,他们用碳-14等测定法,很精确地把马鹿洞人类化石主人的生存年代定位到1.4万年前。
首先来了解一下,从理论上,人类进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南方古猿(约1000万年前-200万年前)、能人(约250万年前-150万年前)、直立人(约200万年前-20万年前)和智人(约25万年前-1万年前)。其中智人又可分作早期智人(约25万年前-3万年前)和晚期智人(约5万年前-1万年前)。正是晚期智人开启了现代人类的初始。
在2012年,吉学平与科诺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期刊上联合发表文章,他们依据对“马鹿洞人”头盖骨的分析,认为“马鹿洞人”正是人类进化晚期的一个旁支,可能代表东亚地区一种未知的已灭绝的古代人群。他们虽然生活在晚期智人时期,却具有至少10万年以前早期智人的特征。就好像是,一批早期智人相貌的群体,一直生存到晚期智人时期——这是一个几十万年的时间跨度。他们当时认为,要说这种人是中国人的祖先,还有点夸张,但“可以理解为,马鹿洞人是当时人群中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特征明显,没有现代人的下巴,有巨大的臼齿;其眉脊粗壮,十分醒目,左右眉脊间呈波状;眉额沟显著,在眉脊与额骨间,形成一条横向凹宽的沟;且头骨较厚。
在今年12月17日,吉学平与科诺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上刊文,发布他们对“马鹿洞人”一根股骨研究的新成果,再次引起世界震惊。这一次,他们发现洞中的股骨化石的主人虽然也生活在晚期智人时期,但却具有能人和直立人的特征,这意味着,他们的特征跨越了更长的时空,可能是100万年、200万年,甚至更久。
“3年前,我们对发现的头盖骨进行了研究,当时从头盖骨上可以发现距今10万年的早期智人的特征,”吉学平本月1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今天,我们对股骨的研究又发现,股骨的主人还保留着能人和直立人的许多特征。这似乎在暗示着我们,头盖骨和股骨的主人,虽然都来自马鹿洞,但很可能不属于一个种群。”
“这将开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领域。为什么会有来自不同种群的古人种在同一个时期生活在同一个地理空间?”吉学平说。
研究价值:人类进化相当多样化
在2012年的论文发表后,国内外古人类学界有一些人认为,“马鹿洞人”可能是一个全新的人种。英国《卫报》在本月17日也援引一些科学家的分析,认为“马鹿洞人”可能是一个尚未被了解的新人种。但吉学平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严谨治学,认为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不宜定新种。
吉学平说,目前的证据只能帮助我们去作一些推论。例如,“马鹿洞人”可能是早期智人甚至更早的能人、直立人残存到最晚的记录;另一种推论则是,“马鹿洞人”是一种现代人和古老群体杂交而成的产物,因此既保留了古代人种的特征,又表现出许多现代人行为,包括在遗址中发现的人工钻孔、使用颜料、埋葬方式等现代人行为。他认为,还需要找到更多的头盖骨等化石标本,才能确定他们是不是一种全新的人种。“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么下定论仍证据不足”。“所以,我很难说马鹿洞人属于能人、直立人还是早期智人,但他们可以称作是‘古老型人类’。目前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们是古老型人类延续最晚的记录。”
不过吉学平认为,人类的多样性进化从很早就开始了,直立人时代并不一定只有直立人存在。他说,过去传统观念认为,人类是“直线进化”的,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进化是“丛状”的,多样性始终伴随人类进化。例如在西伯利亚发现的“丹尼索瓦人”,已证明了他们曾在3万年前与晚期智人以及穴居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有一些研究还认为,“霍比特人”是由“爪哇猿人”直接进化而来的。这些都表明,人类进化不是“直线进化”那么简单。“马鹿洞人”只是人类进化“丛状”发展的一个代表。
事实上,自直立人开始,在欧亚大陆发生的人类进化就在以分支进化的方式进行。过去人们提到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实际上还可以进行细分。
迷离推测:“马鹿洞人”是从非洲迁徙而来?
被问到是否支持澳方合作伙伴科诺有关“马鹿洞人是从非洲迁徙而来”一说时,吉学平认为,200万年前,人类存在的证据都在非洲,当第一批到达欧洲大陆后,此后既有多批从非洲迁徙的古人类,又有从欧亚大陆剥离出来的新的分支在迁徙和分化。他们有的进化快,有的进化慢,因此,很难下结论说“马鹿洞人是从非洲迁徙而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也协助参与了“马鹿洞人”的研究。在这位古人类学家看来,以往认为,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演化到距今1万年前后,已经演化得较为先进,已经即将步入农耕文明,但云南“马鹿洞人”的出现,让人们发现,在距今1万年前的中国西南地区仍有一些种群保留着原始特征,这使得学界对人类演化的多样性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