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肇庆能看海?(图)
来源:广州日报 日期:2015-04-03
考古爱好者发现肇庆金利巨石上有海水浸泡痕迹 专家称要认定为古海岸线仍需更多证据
在肇庆金利茅岗村的农田上,多块巨石表面的颜色都齐刷刷地分成两截,来自三水的考古爱好者赵灿辉推测,巨石在数千年前曾受到海水浸泡。据悉,肇庆金利与佛山三水一江之隔,位于盛产古生物化石的三水盆地边缘地带。
昨日,知名地质与古生物学家张显球来到肇庆金利实地考察后认为,当地在6000年前曾受海水浸泡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否古海岸线还需要更多地址和古生物化石等证据来证明。
新发现能确定的:
肇庆金利曾被海水侵蚀
三水考古爱好者赵灿辉告诉记者,一次偶然机会,他发现在金利有近10块巨石,石头上的颜色明显分成两截,疑似海水浸泡过的痕迹。
昨日,地质与古生物学家张显球,三水考古爱好者赵灿辉、李伟民一行赶到肇庆金利茅岗村。当地一片农田上矗立着一根约五六米高的石柱,还有约两米高的近10块巨石分布在该石柱的四周。
张显球判断,当地处于地质构造的断裂破碎带,附近岩层已有2亿多年历史,而巨石硬度非常高,是由于岩层挤压形成。张显球敲开石头发现,巨石里面并非表层的颜色,他认为“海水浸泡过”是相当确定的。他分析,距今约6000年前,海平面比如今高一米左右,当时海水可以到达肇庆金利。同时,当地的地下淤泥中也曾发掘出有孔虫、介形虫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海水到达过当地。
佐证:
肇庆蕉园岗有海洋贝类化石
肇庆在远古时代是一片浅海的推测,在肇庆市端州区的蕉园岗也可以找到证据。
据肇庆地质专家凌井生介绍,蕉园岗是西江北路旁的一座小山岗。在蕉园岗的半山腰上,曾发现大量蕉叶贝、长身贝、石燕等海洋贝类化石,均为3.5亿年前中泥盆纪典型分子,是当时这里为浅海的有力证据。
凌井生介绍,“蕉园岗有20多种海洋贝类化石,是多年前打通西江北路施工时被发现的。这些贝类大部分早已灭绝,部分化石比较珍贵,具有地质研究价值。”这一地质带一直向东延伸到鼎湖、花都地区。那时候的广州一带则是隆起的古陆海岛,而现在的广西地区那时候是一片深海。
凌井生分析:“约1.9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肇庆变成陆地,生活在肇庆浅海的贝类全部死亡,变成化石。”
肇庆七星岩景区在石炭纪(2.85亿-3.3亿年)前,也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在这里地质勘察人员曾采获珊瑚、腕足、海百合茎、腹足类生物化石,均属于早石炭纪地层。
还不能确定的:
是否古海岸线仍成谜
“不过,肇庆金利是否属于古海岸线还不能确定。”张显球介绍,目前公认的古海岸线沿佛山九江、西樵山、务岗、河宕,以及广州黄埔、东莞等地分布。“肇庆金利虽然在附近,但也有可能是古代海陆过渡地带。”张显球认为,如需证实当地属古海岸线,还需要更多地质和古生物化石的证据。“巨石非常坚硬,目前看不出海蚀地貌,而当地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数量不多,且以半咸水古生物为主。”
同样在茅岗村,当地还曾发掘出距今4000至3500年的建筑遗址。“建筑是水上木结构,类似今天的‘高脚屋’,说明当地地势较低,屋下就是水环境。”赵灿辉说。
石头上的颜色明显分成两截(见右图),疑似海水浸泡过的痕迹。赵灿辉推测,当地有可能是五六千年前的古海岸线。
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靠近地面约1.7米的一段石头表面呈褐色,其中靠近中间约30厘米宽的一段颜色特别深,而上半部分颜色则呈现浅浅的土黄色。
赵灿辉表示,所有岩石颜色变化的高度都是一致,表明当地很有可能经过海水浸泡,“如果是淡水浸泡留下的痕迹,一般多年后就会消失,不会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