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区土葬墓制、土葬器物、土葬礼仪及一些禁忌

renwen 提交于 周日, 2022/09/04 - 23:41

穿戴老衣讲究件数,一般男女配偶均已亡故者必穿双数,否则必穿单数。在社旗一带则讲究男不穿三身,女不穿四身,以避“不三不四”之讳。许多地方都讲究男老衣必须有袍和褂;女老衣必须有袍和裙。老衣统统不许缀扣,皆缀以细布条。老衣所用衣料中,讲究要有丝绸,但忌用缎子,以避“缎子”与“断子”之谐音。更忌用皮衣,恐死者来世变畜兽。所用丝绸衣料用于做贴身内衫,因其耐腐蚀性强,俗称“包骨衫”,一定要尽可能有。老衣颜色,一般男多用白、蓝、黑;女多用白、蓝、红、绿、黄等,但也有忌讳用黑色者。洛阳一带人讲究女寿衣必须有一件红衫或一层红衣里。在豫南,老衣外均要系一用白浆线制作的腰带,所用线的根数要与死者的年龄相同。如死者双亲有健在者,所穿鞋子所戴帽子都要用白色,以示其孝服尚未服完。

死人棺内所铺衾褥为黄色;衾被为白色;取“铺金盖银”之义。枕头呈红色三袋形,外部绣“莲花”,寓意为“保佑下代连生贵子”,内装谷糠后似雄鸡样,俗称“叫明鸡”、“鸡鸣枕”,以祈求名声高扬,吉祥康宁。

民间多在老人年届花甲时,儿女就要为其筹做“寿衣”,俗称做“寿衣”、做“防老衣”。寿衣做好后,还要老人穿上试试,如满意,就珍藏起来备用。义马一带人认为老人一咽气便能及时穿上寿衣为“趁热穿上得济”;如等老人咽气方去裁制老衣,就是“赤肚猴等着衣服穿”,子女则有“不孝”之嫌。寿衣中的衾褥衾被以女儿做被、儿子做褥最好,称作“铺儿盖女”。

(三)丧葬礼仪

河南民间土葬礼仪从丧到葬非常繁琐,且掺杂着许多迷信成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虽几经破除,然丑陋之处仍可得见,尤其在偏远地方。

1、寿终得际(所谓“得际”,乃宿命论者之说。宿命论者认为,一个人命中所注定一生应得的福祉际遇,便称“得际”。如弥留之际,子女亲人在场为“亲人得际”;咽气后及时理发洗身穿衣为“洁身得际”、“穿着得际”;老衣预备及时合身为“寿衣得际”等。“得际”为河南民间送丧最为重视的一点。)老人在弥留之际,儿女亲友侍奉、守候身旁,听取遗愿、遗嘱,叫送终。老人咽气前后,能看到子女,叫“得际”。民间认为子女能为老人“送终”,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报答,老人临终“得际”是老人所得福气。河南回民要在死者断气前,由明白伊斯兰教义的人守侍床前,这时病人要“交待口唤”向侍者述说希望,要求和请予谅解宽恕的话,侍者则请其宽心和坚定宗教信仰,俗称“做讨白”。

2、小敛停尸当老人气已断,但体未凉、肢未僵时,要为其洗身整容,亦称“净身”。净身即象征性的抹澡。河南回民称“施水”。净身讲究“男不浴女,女不浴男”。一般习以父死子为其净身,母死女为其净身。回民则由阿訇或至亲及族内有德望者为其净身施水。净身时,有的讲究“前七后八”,即在死者身前擦洗七下,身后擦洗八下;有的讲究“抹三把”,即身前身后各擦洗三下。回民则讲究先净下(大小便处),再从上到下,先中后左,擦洗周身三遍。在淅川县一带,净身时,还要让死者坐于背笼底其他竹器上,谓之“坐竹”。净身后,即为死者穿寿衣。穿寿衣前,子女要把寿衣一件件穿在自己身上套好,再给老人穿。俗称“暖衣”。穿寿衣时,亲人均不能哭泣,以免泪洒死者身上。回民净身施水后,贴身要穿夹袄,男三件,女五件,并用45尺的白布裹身,阿拉拍语称“穿可凡”。更衣之举,亦叫“小敛”,潢川人称“装老”。回民称“达丧”。穿好寿衣后便将死者移至草铺上,称“挪铺”、“抬铺”。回民则要移入清真寺公用的为死者下土前临时盛放尸体的专用木器“塔布”之中。草铺用长板凳(约一米长)支单扇门一扇凳成,因上面床单下铺有根数与死者岁数等同的干谷草,故称“草铺”,也称“灵箔”、“灵床”。草铺设在正房中央迎门处,如死者上有老人健在者,多设于偏房。在信阳一带,草铺不加凳而设于正屋地上,男靠左边墙,女靠右边墙。草铺前大多竖一竹风门,风门前放一张供桌,亦称“灵桌”,上置供品,以为祭奠用。死者遗体一般头朝屋门顶风门而放。在沁阳北部一带也有将遗体头朝内而放者。头朝外放者,认为可避“猫惊尸”(“猫惊尸”来自民间传说,谓尸体如与猫接触,便会立起行走,碰到墙壁方可倒下);头朝内放者,认为有利死者出门上“西天”。抬铺一般多在人断气后进行。在林县和开封市满族人中,抬铺则要在断气前进行,如断气时未能按时抬上草铺称作“隔梁断气”,如遇此,要用一只活鸡在出殡时随棺抬至野外放掉。抬铺后,死人头枕“鸡鸡枕”,扩襟仰卧,脸上盖一块白纸;口放一枚银币或铜币,称“口噙花”,两手或各握铜、银制元宝型饰品,或一手执用谷草杆拴上麻绳的“打狗鞭”,一手握一用生面捏成的“打狗饼”。胸前或压一犁铧

或压上书本;有的还将其临终时所穿贴身内衣复盖上面。死者双脚用麻绳相捆,称“绊脚索”,以防“猫惊尸”。死人胯下还置棉套一团,以免内脏腐水,粪便污染寿裤、草铺前灵桌地下翻放铁鏊子一个,供祭尊者点燃锡箔冥钞之用,还放有用清水浸泡着的生水饺一碗,或放一带绊的瓷瓶。以备出殡时盛献祭食品,称“衣饭罐”“发罐”,象征死者旅途食品。草铺的前下方还放有为亡人“开拓阴路”的“指路灯”。“长明灯”,灵桌旁还放一底部钻有小洞的瓦盆,孝子每顿饭时向内添饭,俗称“老盆”。草铺两侧铺席苫以供孝眷守灵时坐。亡者之身安排好后,孝子们便可放声大哭,人称“举哀”。

小敛停尸时,要请阴阳先生定卒时、察重丧。定卒时,是要根据亡者咽气的时间得出亡者殃在何方、出殃时间。察重丧为察看家中是否再死人。如有重丧,要杀一只公鸡相破。定卒时、察重丧虽为无稽之谈,然至今在民间仍可得见,可见宿命论因果报因的迷信思想影响之深。

小敛停尸既定,便行“送亡魂”礼,俗名“烧轿”、“烧纸马”,为小敛礼的最高潮。多于当日晚进行。行礼前院内中路各门都要贴白压红,并且畅开。大门口摆上纸轿、纸俑、纸马和“上马凳”。在洛阳一带行礼时,主孝男敬揭死者遗体上所盖的贴身内衣,在人搀扶下,带领诸亲族,边哭边护送“真魂”(内衣)到大门口,将其置入“轿”中,或送上“马”,口中高呼“××上轿哇”或“××上马呀”,然后焚烧,即示亡魂归阴而去。然后众孝眷返回草铺前,大声哭泣,守尸护体。在信阳一带,送亡魂后,还要用外棍卷烧纸,以麻绳相捆,插于大门外,称作“望乡台”,以让离开之亡灵望乡而不致魂迷。行送亡魂礼后,孝子于当天晚上还要在礼相的导引下前往“土地庙”或“五道庙”或十字路口烧纸,俗称“报庙”。林县人亦称“压纸”。河南满族则不行报庙礼。

3、报丧受吊家中有人亡故,遣人通知近亲好友及时赶赴见死者最后一面,并参与安葬事宜,叫报丧。以免亲属猝闻噩耗惊吓致病。报丧多由孝子亲往,尤其母死。过去,母亲的殡葬多受其娘家的干预和制约,子女对亡母殡葬事特别慎重。平时报喜时应将对老人的后事安排征得舅家的同意,以示对舅家的尊重。平日虐待老人或甥舅关系不好的,舅家便利用行丧葬礼刁难以示惩罚,甚至发生“闹丧”。故民间有“好埋的爷爷,不好埋的奶”之谚。

父母亡故后兄弟告知已婚姐妹,叫“送信儿”。姐妹闻知死讯,当即痛哭至娘家,并予当天哭返婆家诉说丧情和丧事安排,亦谓“报丧”。报丧还包括向其他亲戚朋友告知。一般派人或托人送信。

孝子报丧时,所穿戴的孝衣孝带尚为大敛前之“生孝”。孝子绝不能带“生孝”进入亲友家门。见主人后,先叩头,后讲俺某某于某某时“不在了”,绝不使用“死”字。…

分类标签: 葬礼,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