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区在古代都有哪些计算时间的方法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2/08/30 - 17:19

远古,人们根据天色早晚将一日夜分为若干时段,最初一昼夜仅有旦、早、晨、朝和夕、暮、昏、晚之别,后来,逐渐有了十时,十五时、十二时之分。至清代引用西法,把一日以干支划分的十二时,分成二十四小时,并以“一辰”称呼其中的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又用“初、正”相分,如子时分为:“子初、子正”,午时分作“午初、午正”。夜晚单独划分时列五个时段,称“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一昼夜时段的测记,古代民间主要靠观天(包括观日月星象)、也有使用直竿测影、圭表测影、复(单)壶滴漏等法,且延续至近代有了钟表后方渐趋衰微。20世纪50年代以前,河南民间一日计时,“白日观天,夜晚看星”者仍占多数。人们根据日月星象变化安排一日起居,大部分地区将白天分成三晌:“清早、前晌、后晌”。天混亮至日出一竿高时为清早;日高一竿至日正南时为前晌;日正南至日落西山时为后晌。清早和前晌之间称“饭时”;前晌与后晌之间称“晌午”;后晌与天黑之间称“偎黑”。也有的地方将清早和前晌相连通称前晌,一日分成两晌。一日三晌的地方饭时、晌午、偎黑分别是早饭、午饭和晚饭的正常时间。一日两晌的地方,将清早之饭时叫做“吃半早上馍”,晌午之饭时则称饭时。黑夜记时,一般观星,观星者多以“前半夜、后半夜”为一夜时段划分。村中设“更房”的一般多以“五更”计。更房或置钟表,或设“壶漏”以为计时标准。更房多由村中青壮年夜晚轮流值班,走街串巷,以报更点。打更者多以锣声或木梆声为号,一为报时,一为安全保卫。在豫西一带民间,也有用蒿草、麻杆搓绳点燃,以观其燃烧长度作为夜晚劳作尤其妇女纺花织布做针线活的计时办法。

分类标签: 河南, 计时,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