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是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发祥地。传说文字起源于八卦,即伏羲氏在淮阳“画卦台”所作。被认为成熟文字最早形态的甲骨文,在安阳小屯村出土。铸有金文的最大的商鼎“司母戊鼎”也是在河南发掘的。此外,还有不少著名的汉碑、汉印,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大量魏碑,占全国约23的唐墓志以及无数民间流传的文人墨迹、拓片等艺术珍品。中原大地还孕育出统一小篆的李斯、汉碑集大成者蔡邕、《说文解字》 的作者许慎、楷书的始祖钟繇、被誉为 “北朝书圣”的郑道昭和被称为“后王胜前王”纵横古今书坛的巨匠王铎。
清代中晚期,河南流传至今的作品大多出于仓景愉、李鹤年等官宦之手。从清末到民国初期,有不少书家及其作品,但二三流者居多,作品步前人后尘者多,大多基础不出唐楷及明清馆阁体,行书为清代流行的甜美风格,少个性、少创造。其中亦有写北碑者,如纯阳子、徐炳麟、丁一敬、黎乾等,他们或宗郑道昭,或法张裕钊。稍能俗者以《瘞鹤铭》为本,也偶有想创新,写“疙瘩篆”者。虽然书家们力图摆脱颜柳赵董的影响而作了努力,终因眼界狭窄,底气不足,而未能获得历史性的突破。
“五四”运动前后到1949年,河南战乱频仍,生产力低 下,人民生活处于悲惨境地,尽管也有暂时稳定和有象开封这样的文化名城,而书法却未曾达到当时的高峰。但国内书风的炽盛,也影响到河南。以省会开封为中心,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书家。如魏碑名手许钧、才华横溢的袁克文、出入汉魏的关百益、以书画名世且有理论著作的丁康保、甲骨文专家董作宾、榜书大家张贞、擅长章草的靳志等皆名重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