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龙舟竞渡盛行于明清两代。明《正德江宁县志》载:“好事者买舟载酒戏游,谚云游舡,此俗近年最盛。”明末清初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载了竞渡的盛况:“看西湖竞渡十二三次,己巳竞渡于秦淮,辛未竞渡于无锡,壬午竞渡于瓜州,于金山寺。”程先甲《金陵赋》日:“矧夫南人善船,古之则也。招湘累之忠魂,遂竞渡于泽国。棹龙舟,缋之而涂粉墨。倏而转舵以僄佼,勃兮如棹尾之夭蟜。倏而打浆以旁划,欻兮如鳝爪之纷拿。往来石城之下,与夫朱雀之隈。踏浪蹴涛,起雪兴雷。”
南京地区的龙舟竞渡的时间和类型各异,有金陵龙舟和高淳龙舟之别。
据夏仁虎《岁华忆语》载:金陵“龙船向有数种,曰河帮,秦淮船户敛资为之;曰江帮,外江船户之入城者;曰木牌帮,上新河之木商所集者。午日,各帮咸集于夫子庙前之泮池……”以争奇斗胜取乐。各帮龙船均饰以彩亭,五彩缤纷,选貌美之小儿扮演剧中人物端坐船中,由四至六人敲打锣鼓以助兴。梢头手撑一根长杆,“长年之好身手者,於(龙舟)上作种种游戏。”当舟过之时,河岸人家掷银角、铜钱或放活鸭为龙舟竞取之,称之为“夺标”。
高淳圩区湖水环绕,河、港、沟、渠纵横交错,系典型的江南水乡。高淳的竞龙舟因农历五月初五正值农忙,而改为六月初六举行,历时三日方止,因此高淳龙舟又称“六六”龙舟。这一活动还有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每当农历六月苇叶飘香,晴空万里之时,四乡百姓,倾家出动,来到河岸湖滨,一睹节日龙舟的风采。
高淳龙船有武龙舟和文龙舟两种。“武龙舟”以竞渡为特点。龙舟长约8米,宽约1米,舟身狭长,形似一片柳叶。船上坐9对舵手。船头无固定的木雕龙头,仅临时用布或绸扎成简单的龙头。尾巴上无龙尾装置,仅有约6米长,形似青龙偃月刀的橹状舵,舵上绑一把带叶的柳枝,船中有鼓,鼓架边又吊锣,锣鼓皆由一人掌之。船上插各色小旗,一船通常约20人。桡手头部系一与桨同色的头巾,其颜色由各舟自定。桨上绘有双龙戏珠彩画和四个墨字,如蛟龙入海、腾云驾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每舱还钉两根蹬脚的木条。前面第一对桡手称“扬桨手”。因为靠外侧脚露在船外边,故设一个蹬脚用的布环,便于使劲用桡。艄公的舱底置平板,供其站立,不设座位。竞渡比赛时,龙舟上的锣鼓手一面把锣鼓敲得震天响,一面高声唱着即编歌词的龙舟号子,众桡手按照传统的龙舟号子下桨划水以应和。竞赛多由各自在江河中寻找对手,以激惹对方的歌词相邀,又以唱词定航道和目标,然后双方船头取齐便奋力向前划,先到达终点为胜者。若对方不服输,还可再选定目标重赛,直至认输为止。
“文龙舟”活跃在东坝、固城两乡,因该地处古胥河两岸,为半山半水乡区,村民不大熟悉水性,缺乏撑舟的经验,因此不搞竞渡活动。而参照古代官船的造型,在一二十吨位的大船上进行装饰。前方扎一个大龙头,龙头上设水浒英雄人物的模型和三面大旗。船中部搭起金龙抱柱的彩色戏楼一座,楼角飞翘,楼为一层三进,前进为大戏台;二进为乐队,后进则为化妆房;楼顶中部竖一根6米高的旗杆,上悬书着“天下太平”并镶有龙牙边的条幅旗。船饰龙尾,尾下设一杂耍吊台,台下置橹状长舵,船舷两侧外方则各设10个水手吊台,吊座外用绘有龙鳞、水浪的彩布,绕船一周,将划手圈隐在彩布内。台上有戏班和杂耍表演,划手们慢慢地划桨,使船缓缓前行。这种龙舟仅供游玩,不作竞渡。
历史上高淳“六月六”龙舟竞渡曾分别在官溪河、横溪河、茅城湾等河道中进行。其中,砖墙茅城龙舟竞渡最有影响,此处河道开阔,可供百余只龙舟同时运行,十余对龙舟同时比赛,河道两岸为百姓观赛胜地。1953年6月的龙舟竞渡,当时砖墙茅城河有103只龙舟汇集,观众达数万人。近年来,高淳区重视六月六划龙舟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建立了划龙舟的相关资料档案。对六月六划龙舟的民间艺人进行调查摸底,保护其传承人。2007年,六月六龙舟竞渡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