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统婚姻礼仪、结婚流程、男女嫁娶习俗介绍

renwen 提交于 周一, 2024/01/15 - 21:38

南京地处南北要冲,在礼仪民俗方面表现出大度、融汇和开放,主要表现为四性:醇厚性。南京人自古就重视礼仪,做事讲礼,惟恐缺礼。结婚、生育、寿诞、丧葬等,有钱人重办,无钱人也会尽力。包容性。南京自古四方贤才汇集,由此也带来了各地礼仪民俗汇聚南京。礼仪民俗的开放,也带来改革和进步。即使在封建迷信色彩极浓的古代,婚姻讲究“冲尅”,流行“星者合婚”,南京就有人于此种而不顾,不要星者“推算”,而实行“天婚”。时代性。南京的礼仪民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比如,清朝晚期“文明结婚”的欧风就吹到南京,婚姻大事不再只是决定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把男女当事人对婚姻的意见放在了重要位置。就全国而言,南京是接受此风较早的城市。人本性。南京人重视礼仪,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南京人重视生育礼仪,不但重视诞生的婴儿,即使在轻视女权的封建社会,也相当重视作为母亲的女性的“怀孕”、“分娩”和“坐月子”。寿诞礼仪,重视的是一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如古时的男子冠礼、女子笄礼和现代的30岁生日。丧礼方面,始终认为“人死为大”,此时即使有仇者、不合者,也都化干戈为玉帛了。

婚礼

南京的婚礼,于南京的诸多习俗中,是时代烙印最深、变化最为繁复的一种。

周代,由于世风淳朴,南京婚礼尚无独特之处,男女结婚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说亲到婚娶要经过多道礼仪程序。

说亲

周礼规定,婚姻程序要经过“六礼”:①纳彩。由男方请媒人送彩礼至女家,表示求婚之意。彩礼最初一定要用雁,意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而择其所。彩礼逐步增加,有合欢、鸳鸯、九子蒲(或墨)、双石、五色丝、和合、美满之类的意思。女家收不收彩礼,则为允不允婚的标志。②问名。女家接受彩礼允婚之后,男方便问清女名及其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时辰)。男家取回女方八字,要去占卜吉凶,以决定是否结亲。③纳吉。男方将婚事“归卜于庙,得吉兆”,便派人带吉礼(也用雁)告诉女家,确定婚事。纳吉之后,男女双方都将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不能再随便终止婚姻。如某方要提出终止,则要经过双方的协商,或请外人调解。④纳征(纳币)。征就是成的意思,即由男方派人送彩礼至女家,准备结婚典礼。⑤请期。男方择定成婚吉日良辰,让媒人备礼相告女家,征求女家意见。女家受礼,便是同意;女家不接受彩礼,则另改日期。⑥亲迎。这是古代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由男方亲自带人备礼,至女家迎亲。将女方请至家中,完成婚礼。在婚礼上,要将一个葫芦分为两个瓢,内中盛酒,新婚夫妇各用一瓢饮酒漱口,称为合卺。后来也称结婚为合卺。

六朝时期,南京婚礼仍有“六礼”的过程,但是,因为建都于斯,官宦充斥,婚姻的门第之见特别森严。晋室南迁之初,王导也算是一位显赫的人物了,但仍然不在江南士族的眼下。王导初至江左,要与江南士族联络感情,“请婚于(陆)玩。玩对曰:‘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王)导乃止”(《晋书·陆玩传》)。《世新说语》记载的一则故事也反映出当时在婚姻上官宦之间的攀结:“诸葛恢大女适太尉庾亮儿,次女适徐州刺史羊忱儿。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彪(累迁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恢儿娶邓攸女。于时谢尚书求其小女婚,恢乃云:‘羊、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衷儿婚。’及恢亡,遂婚。”这则故事除说明婚姻门第严格之外还使人们了解到夫死改嫁则是当时极为正常之事。

宋朝,南京婚礼品官和百姓之间有严格区分。品官婚礼,采用古制,要行“六礼”。即所谓纳彩、问名、纳吉、纳成(即纳征)、请期和亲迎。而士庶婚礼,只能行“四礼”,将“六礼”中问名并于纳彩,请期并于纳成。

明朝,品官婚礼仍行“六礼”,且洪武五年(1372)曾下诏,反对“专论聘财,习染奢侈”,主张“条从节俭,以厚风俗”。而庶人婚礼,也只行纳彩、纳征、请期、亲迎“四礼”。洪武元年(1368),曾下令禁止庶民指腹割衫襟为亲,并规定庶民男女结婚年龄,需男年十六,女年十四岁以上者。又规定庶民婚礼着装,婿常服,或假九品服;妇则服花钗大袖。婚仪中,纳彩、纳币和请期,只可略仿品官之仪,而亲迎则可如品官之仪。

明都北迁之后,南京成为留都,婚礼又有变化。初缔姻,具礼往拜女家,曰谢允;次具仪,曰小定;将娶,先期具纳征,亲迎之日往请,曰通信;纳征,曰行大礼,将娶前数日具仪,曰催妆;至日行亲迎。似以小定兼纳彩、问名,通信即请期,但先后不同。行聘礼,其笄合中用柏枝及丝线络果作长串,或剪采作鸳鸯,又或以糖烧成之,又用胶漆于丁香合采绒结束,或用万年青草、吉祥草,相诩为吉庆之兆。除此而外,留都婚俗还有两点更新。第一,古俗,亲迎有弄女婿、弄新妇、障车、婿坐鞍、青庐、下婿、却扇等礼,留都一概废除,只有妇下车以马鞍令步,曰“跨鞍”;花烛前导曰“迎花烛”,仿佛旧事。第二,古俗,以不亲迎为讥,留都则婿之亲迎者绝少,只是姑自往迎之,女家稍款以茶果。妇登车,则女之母随送至婿家,舅姑设宴款女之母。富贵家款吹彻夜,至天明始归,婿随往谢妇之父母,亦款以酒。

清朝,对官员婚娶有严格的规制,而民间婚俗,也颇为繁琐。一曰说媒。媒人以妇女居多,择年貌相当、门户相对者说合,一般为男家选择女妇者为多,所谓“一家有女百家求”。说媒时,必先言定聘礼、聘金若干。二曰发草贴。女方如同意媒人的说合,就以粗纸书女年庚八字,交媒人递与男家,谓之“草八字”。亦有以红纸书就的。男家将之压灶前香炉下,三日内家中平安,然后将八字交星家推算合婚,两无冲克,然后就可行聘。如果三日内有碎碗礅甑之事,谓之不祥,或者星家认为八字有冲克,则托言不合,将草八字退还。也有两家非常了解十分友好者,不再找星家推算,就说合的,俗谓为“天婚做”。三曰传红,即古之下定。合婚前之媒人,称作“原媒”。原媒至合婚,则已完成使命。此时,男女双方应再各延一人为媒,谓之大宾。二位大宾先至男家,主人具庚贴一副,书男八字于阳页,外以红绿绸联成方块包之,名之曰“袱”。别具全红柬贴四副,书主婚者郡望姓名,陪送荔枝、龙眼、魁栗、蚕枣四种,茶叶若干瓶,或加香椽、福橘、木瓜、石榴诸大果,及龙凤喜饼以示丰盈。二位大宾再将庚贴等和礼物送至女家,陈于庭前,主人受之,于是取男庚贴填写女八字于阴页,别用蜜合与紫色袱包之,以主人全柬四副并具蜜食若干种,再由大宾送回男家报聘,至此婚姻便定了下来,故谓之下定,又因所传者为红贴,亦谓之传红。四曰行礼。男家择定婚吉日,延请二位大宾将吉期红贴送至女家。女家受之,以红单开写新妇衣裙尺寸,交大宾带回。男家照单制成,再延请大宾将新妇冠袍衣饰和茗果送至女家,并以红贴正式告知亲迎之期,也有细者还在红柬上写明新人沐浴宜何时、水倾何方、上轿何时、合卺何时、避忌何人等等。五曰回盘。女家答礼,具新婿冠带并蜜食送还,谓之回盘。回盘中一写要有“三代”,即腰带、钞带和袜带,象征代代相传。后来还可只送“二代”,意思是女家也要自留一代。六曰铺嫁妆。婚期前一日,如家具妆奁,送至婿家,谓乏铺嫁妆。七曰亲迎,即婚期去迎接新娘。

婚娶

迎亲即进入婚娶,礼仪也极为周详。较早时是由新郎亲自去接,明时由姑去接,清时又由新郎亲自去接,或新郎前一日去,谓之求亲。而婚礼之日却由婿家使戚友四人,导舆至妇家,妇家款以茶果,谓之迎亲。妇家亦使妇之兄弟或姻戚,随舆往婿家,谓之送亲。其间繁文缛节甚多。男家迎亲宝轿要于申酉之时(约下午4时至5时)发轿,轿前鼓乐齐奏,择年轻者4人,各手执一灯,随彩车至女家。女家见男方轿到,还故意闭门,索要开门钱。此时较量锱铢,故为留难,并不是一给钱就开门的。直至闹够了,钱给足了,方才开门。这还是“小开门”。还有所谓“大开门”者,索要的是男家的舅子之靴帽也。新婚喜日,新娘必镇日眠,开门后,要催妆,新娘方才起身,沐浴更衣。此时,新娘房中桌上燃大烛一对。新娘梳妆穿戴则请年轻有全福之妇人为之,谓之上头(梳成年妇人发髻)。所谓全福妇人,指的是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儿女、丈夫美满者。上头后,新妇上盖头,由父兄抱之上轿,另请少年4人随轿去送,兄弟姻戚跟随至男家,四位少年送之半途即回。新妇至婿家,始下舆时,必先跨鞍。鞍也不必是真正马鞍,只要仿其形,蒙以紫楮,名曰鞍桥。跨鞍后,传席以入,弗令新妇履地。席为毡席。至清时,而用米袋,取其接代,即代代相传之意。新妇登堂,先拜天地、父母,交拜之后,行合卺之礼。礼毕,由伴娘相扶,两新人入洞房,盘膝坐于床头,男东女西,任人调笑,不言不动,谓之作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