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古文化遗址主要有:放鹰台遗址 、老人桥遗址 、马投潭遗址 、许家墩遗址 、棋子墩·后山遗址 、余家嘴遗址 、钥匙墩遗址 、盘龙城遗址 、纱帽山遗址 、郢州城遗迹 、武昌旧城 、汉阳旧城。
【放鹰台遗址】
位于武昌东湖西岸,中共湖北省委礼堂与水果湖游泳池之间,1956年发现。系一高出周围地面的土台,面积2500平方米。1965年,湖北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大量羼合稻壳的烧土,经鉴定属粳型稻。出土的磨光石器有斧、锛、铲;陶器有鼎、甑、碗、豆、簋、鬲、杯、罐、纺轮等,多为黑灰色。遗址上还保存有许多红烧土的房屋建筑遗迹。遗址出土的石器和陶器都具有屈家岭文化早期阶段的器形特点。遗址现保存较好。1959年,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人桥遗址】
位于洪山区洪山乡周家湾,1958年武汉市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为一高出周围地面4—5米的台地,面积9000平方米。采集凿状鼎足、扁平鼎足、灰陶高足杯、灰陶盆、石铲、石斧、石锛等。属屈家岭至湖北龙山期之间的文化遗存。遗址上现建有工厂,破坏较严重。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投潭遗址】
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三店农场马投潭村南,1984年武汉市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为一高6—8米的土墩,面积7600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采集的石器有石片、磨制石斧、锛、凿等;陶器有三角形扁鼎足、圆柱型长鼎足、豆足、高领罐口沿、卷沿罐口等,多为红褐陶,另有橙黄陶、红胎黑灰陶及黑陶、灰陶。动物遗骨有鹿角、牛牙、兽骨。属屈家岭至湖北龙山期文化遗存。遗址现为空军某部雷达连驻地。
【许家墩遗址】
位于洪山区花山乡联合村,由大、小许家墩组成。小墩发现于70年代,大墩于1984年武汉市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处于农田包围之中,高出周围地面2—4米,面积7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2.5米。采集有篮纹缸片、侈口罐、椭圆柱鼎足、扁鼎足、喇叭状豆把、石斧、纺轮等,属湖北龙山期文化。遗址上现有农民的打谷场和菜园,保存较好。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小许家墩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棋子墩·后山遗址】
位于洪山区花山乡联合村,1984年武汉市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由棋子墩、后山两个台地构成,面积约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2.5米。采集的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凿等,陶器有较小的鸭嘴状鼎足、厚胎篮纹缸片、罐口沿、薄胎黑陶豆把、侈口罐片等。属湖北龙山期文化。遗址现为耕地,保存较好。
【余家嘴遗址】
位于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园林村余家嘴,1984年武汉市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略呈长方形,面积127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2米。地表暴露的遗物丰富,采集的石器有磨制石斧;陶器有夹砂红陶扁平鼎足、两缘向外卷起成突棱的扁平鼎足、鸭嘴状鼎足、圆柱状鼎足、折沿侈口罐口沿、缸片、泥质灰黑陶塔形盖钮、侈口卷沿小罐口沿、平折盆口沿、盉流等。属屈家岭晚期至湖北龙山期文化。遗址上现为耕地,东部因修水渠遭到破坏。
【钥匙墩遗址】
位于东西湖区柏泉农场钥匙墩湾,1984年武汉市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面积20000平方米,中心在墩子的西部,文化层厚1—2米,采集的石器有石锛、石刀和大小石斧;陶器有夹砂红陶扁平鼎足、侧扁鼎足、泥质灰红陶平折沿盆口、薄胎陶片、夹砂红陶厚胎篮纹大缸片、厚胎篮纹坩锅片、厚胎四系敞口壶形器、厚胎矮圈足、泥质红陶直豆把、泥质黑陶喇叭形豆把、泥质灰陶纺轮等,属湖北龙山期至西周时期文化。遗址现为农田,鱼池和居民,因取土筑堤和挖鱼池受到一些破坏。
【盘龙城遗址】
位于汉口市区以北约5公里的黄陂县境内,因被盘龙湖环抱而得名。旧志著录此城,但未明其建置。遗址地处岗地,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1000米。1954年防汛取土时,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蓝蔚发现。
盘龙城城址在遗址的东南部,近方形。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60米,城垣周长1100米,面积75400平方米。城垣中轴线方向为北偏东20度。现存城垣的南垣与西垣高1—3米,墙厚7—8米,底宽20米。墙身采用分段分层夯筑的方法筑成,每一夯层厚8—10厘米。内坡缓斜,外坡陡峭,每面城垣中间有缺口,似为城门,城外有壕堑围护,沟面宽约14米,底宽约4米。城内东北部发现有前后排列,坐北朝南的大型宫殿基址3座。其中1—2号基址已经发掘。1号基址面宽39.8米,进深12.3米,以木榾泥墙分成4室,中间2室较大,两端2室略小,周围有宽2米的回廊。往南13米为2号基址。此基址面宽27.5米,进深10.5米,是一座中间无隔墙的大厅堂。基本符合古代“前朝后寝”的宫廷建筑格局。
城外四周分布着民居、手工作坊遗址和小型墓地。民居为单体地面建筑及半地穴式简易窝棚,其形制较小。手工作坊多处,一般为酿酒、制陶、冶炼遗址。出土有手工工具、陶器、炉渣。小型墓葬中随葬物少而简陋。
大型墓地分布在城外李家嘴一带,出土一批精美的商代铜兵器、酒食器、礼乐器。兵器有戈、矛、钺、刀、镞、斧等。其中一钺长41厘米,刃宽26厘米,饰夔纹。铜圆鼎、分裆鬲、双耳簋、平底斝、提梁卣等造型古朴,纹饰清丽,是酒食器、礼器中的精品。此外,还有雕琢精湛的玉器,其中一玉戈长94厘米,是迄今我国出土的最大的一件商代玉戈。
盘龙城是一座距今3500多年的商代方国城址,也有认为是商人南征时建立的军事据点。此城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城之一,1974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此设立考古工作站。1956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纱帽山遗址】
位于汉南区长江边的纱帽山,1964年发现。遗址面积4000平方米。1965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此进行考古探掘。出土有石斧、石锛、石凿、陶网坠、陶纺轮、陶鬲、陶豆、陶板瓦、铜斧、铜矛、铜簇、铜蟠螭三连环、卜骨、鹿骨、狮骨等100余件,其中完整的有20余件。属商代晚期文化。距纱帽山2公里的李家湾,1965年挖掘人工渠时,出土一件商代晚期大型青铜尊。此尊造形厚重精美,为难得的珍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纱帽山商周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现藏湖北省博物馆。遗址现为汉南区水厂,破坏严重。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郢州城遗迹】
郢州城亦称郢城,位于武昌蛇山,南朝刘宋就三国孙权所建夏口城扩建而成,为其所置郢州州治。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孝武帝刘骏把荆、湘、江、豫4州中的8郡划出设置郢州,以削弱方镇势力,郢州州治即设在夏口城内。自刘宋以后,齐、梁、陈一直以此城为郢州州治。隋置鄂州,设江夏县,鄂州治和江夏县治都设在郢州城内。此后,鄂州、郢州的名称虽几经变更,但州治却一直在郢州城内。唐敬宗宝历(公元825—827年)年间,牛僧儒任武昌军节度使时,驻鄂州,改用砖筑城垣,经5年扩筑成鄂州城,但城垣至五代还未废除。郢州城自刘宋至唐,历270年,经十数次大小战事而不坏,可见其城在战略上的重要和构筑的坚固。现存郢州城垣,自黄鹤楼后往东至 望塔,全长300米。1983年在重建黄鹤楼施工中,掘出一城垣横断面,与康熙《江夏县志》所记“薄砖结砌”、“墙基坚好”的“夏口城”相似。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