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局面。隋朝虽定都大兴(今西安),但隋炀帝认为洛阳“水陆通,贡赋等”,“南服遐远,东夏殷大”,“关河悬远,兵不赴急”,以洛阳为中心,最便于控制全国。因此下令大规模营建洛阳,把各地富商大户迁来居住。为贮藏粮食,供应洛阳众多人口和庞大官僚机构、军队,在巩县置洛口仓,在洛阳北置兴洛仓。隋炀帝经常在洛阳居住并处理朝政,洛阳实际上成了全国政治、军事和漕运的中心。
此时,全国经济重心已逐渐转移到江淮地区,为了加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联系,隋炀帝下令开凿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通济渠由洛阳通淮水;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这条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联系5大水系,是世界上伟大的人工工程之一。后来几经开凿,成为贯通南北的运输大动脉,对于加强南北联系,促进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祖国统一起到了巨大作用。河南处于运河中心地段,沿黄河与运河的城市和地区得到很大发展。洛阳与大兴一样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繁荣的都市,汴州(今开封)成为中国仅次于扬州的国际经贸中心。
隋朝的统一给中原局部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繁荣,但是隋炀帝大兴土木,加重了人民负重,激化了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不断尖锐化。因此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有七八十支义军起而反抗。东郡韦城(今滑县东南)人翟让和长安人李密领导的瓦岗(今滑县境)义军是河南一带农民义军中声势最大的一支。617年瓦岗军攻占洛阳东北最大粮仓兴洛仓,开仓放粮济民,队伍迅速壮大到几十万人,攻占了河南的很多郡县,并与数十万隋军展开了争夺洛阳的大会战,屡挫隋军主力。在全国各地农民义军的沉重打击下,隋王朝在统治38年后土崩瓦解。
唐朝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繁荣的时期。唐初颁布的均田令和租庸调法以及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对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元年间,河南人口达到796万多人,居全国第2位。中原地区的丝织业和陶瓷业一直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商丘绢为一等极品,安阳以青瓷着称,洛阳的白瓷为贡品,巩县的三彩瓷多出精品。洛阳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米价长期保持在每斗十五文到二十文上下,最贱时为十三文。唐代最著名的十大城市中河南有洛阳、汴州(今开封)、宋州(今商丘)3个。此外,西南部的南阳、东南部的淮阳也都是相当发达的城市。当时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仍然是连接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大动脉,河南的几个大城市当其要冲,河南在全国的地位至关重要。
唐初,佛教盛行,求法拜佛风靡全国。一代名僧玄奘,姓陈名祎,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洛阳缑氏(今偃师南)人。于贞观三年(629年)西出玉门,至天竺那烂陀市,受学于名僧戒贤。他历游天竺各地,讲经论难,远近皆尊服。贞观十九年(645年),他携经卷返回长安,译成75部1335卷。他还根据西行途中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为后人研究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中亚地区历史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友谊。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明朝吴承恩据此进行加工,着成神话小说《西游记》。
唐朝中期的政治家姚崇,陕州硖石(今三门峡市东)人,曾极力反对武则天滥用酷吏极刑的做法,太平公主干政时,他和宋璟愤而避居洛阳。唐玄宗即位,姚崇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他建议禁止宦官、贵戚干政,鼓励臣下进谏等10事。开元四年(716年)山东遭受严重蝗灾,百姓以为神虫天降,众多官员也认为是天灾而无良策。姚崇却力排众议,破除迷信,下令捕埋、火烧,控制了灾情的曼延。姚崇为政成绩卓着,为开创“开元盛世''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
唐代中原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高于历代。魏州昌乐(今南乐)人张遂(僧一行)在天文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和梁令瓒共同创制的浑天铜仪、黄道游仪、复矩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他重新测定150余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量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他发现恒星自行的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他撰写了《魏书·天文志》,总结前人成果修定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他编出的太阳天顶距和8尺之杆的日影长度对照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正切函数表。他和南宫说等人一起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测量,得出北极
高差一度相应南北地面距离即子午线一度弧长351里80步的结论。他还撰写了《心机算术括》等数学著作。
唐代诗风极盛,河南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大家。杜甫(巩县人)的诗以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属性与艺术形式的完善统一,达到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称为“诗史”,他则被尊为“诗圣”。韩愈(孟县人)和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诗歌有独创成就,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元稹(洛阳人)和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龙门)共同倡导了以创作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属性,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要求诗歌的形式与属性统一,为属性服务,表达直切顺畅,并在创作中实践了上述理论主张。沈佺期(内黄人)、祖咏(洛阳人)、崔颢(开封人)、元结(洛阳人)、独孤及(洛阳人)、王建(许昌人)、刘禹锡(洛阳人)、姚合(陕县人)、李商隐(沁阳人)、李贺(宜阳人)等都留有不朽之作。
禹县人吴道子作为唐代画家的杰出代表,突破了魏晋初唐绚丽风格而开辟一代画风,苏轼将他与诗人杜甫、散文家韩愈、书法家颜真卿并列。后世尊其为“画圣”,民间工匠尊其为祖师。他的画对以后的绘画特别是人物画和白描画影响极大。郏县、禹州、鲁山等地花釉瓷是唐代的新创,在陶瓷装饰上具有重要意义。唐末,东都洛阳建春门内敬爱寺雕刻《律疏》,揭开了河南雕印出版的序幕。
隋唐时期始兴科举制度,封建教育制度在河南渐趋完备,多种形式的专修儒经以及律、箕、书、医、历诸学取得发展,开始建立科技专科学校。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洛阳设置丽正书院,次年更名集贤书院,开河南创办书院的先河。韩愈提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唐代,不少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在洛阳学习。久居中国曾经从政的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和用汉字偏旁创造了片假名的吉备真备等人都在洛阳求过学。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河南行医采药,着书立说,孟铣的《食疗本草》是世界最早的中药专着。
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对河南尤其是豫北地区的社会经济破坏十分严重。756年,安禄山叛唐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发兵进攻长安,唐玄宗仓惶出逃。在唐军节节败退时,河南的地方官张巡、许远等在人民的支持下,坚守雍丘(今杞县)、宁陵、睢阳(今商丘南)一线,阻挡了叛军南下的道路,为唐军收复长安分散了叛军力量。762年唐代宗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基本平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中,河南地区成为双方互相拉锯的主战场,造成惨重损失。
唐末,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大事征战,残酷剥削人民。加之关东一带又连遭水旱灾害,致使人民无以为生,被迫起义。874年,王仙芝领导几千人在长垣(今长垣)起义,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天补平均”反映了农民的平均思想,这是和封建制度下政治、财富不平均直接对立的口号,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王仙芝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几万人,并得到黄巢的响应。起义军先在中原地区活动,后转战江南。880年黄巢率义军渡长江越淮水,重返中原作战,很快占洛阳、破潼关、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在遭到唐军反扑和叛徒围攻、兵源粮源几乎断绝的形势下,农民义军于883年退出长安,转入河南,克蔡州(汝南县)、围陈州(今淮阳),于次年转入山东,黄巢兵败自杀,起义军最终失败。但是,这次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门阀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