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日,民间妇女多行乞智求巧的活动,故又称“乞巧节”。节日活动多在夜晚,也称“七夕”,河南民间多直呼为“七月七”。七月七活动的参加者多为少女少妇,故也称“少女节”。此节源于古代神话“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过去七月七日晚,各家各户之长者,多教子女辨认天河”、“牛郎、织女星”等天上星座,并讲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少女少妇们则行“乞巧”活动。她们七人一组聚集一堂,称作“乞巧会”。乞巧会多以包饺子“乞巧”,饺子馅用七样疏菜、七种调料作成,以所包饺子的样子,味道定巧拙。有的在饺子中,藏绣花针一枚,吃饺子时,以先咬住针尖者为巧。也有包一枚铜钱,以吃住铜钱者为有福。在安阳、濮阳一带,女子们喜在一起“对月穿针”,并拿着穿上线的针,闭上眼睛刺瓜花,一针刺中者为巧,连刺七针均刺中者,便被同伴誉为当年的“织女”。南阳镇平一带,则将一包绣花针撒于院中,女子们分别在月下摸寻,摸到者为巧。豫西等地,也有女子白天乞巧者,以谁丢入水中的针浮出水面者为巧。新安县一带则将麦芽、谷芽或豆芽浮于水面,迎日观看其形状,以定巧拙。凡为“巧者”认为其定能找个如意郎君,生活幸福。在豫东,许多少女少妇喜欢“七夕”之夜三五成群躲在葡萄架或瓜架下,“偷看”牛郎织女“相会”之情和“偷听”牛郎织女悄悄之言。
七月为河南雨季,故七夕白天常下雨,开封传说这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织女流的泪水,用此水洗发,能使头发又黑又亮,洗器皿也能去污清洁,因此这一天许多妇女争先到河里洗头发或者涮洗家中所用的油罐器皿。河南民间七月七日的“应节戏”为《天河配》,是描述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戏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七月七的乞巧习俗在乡间仍可见到,但已纯为年青人嬉戏逗乐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