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礼的最早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它包括供奉神鬼、精灵及祖先的各种迷信仪式,是一种宗教活动。现代仍有各种祭祀活动存在,但大多已成为一种感情寄托的方式或民族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河南民间祭祀有新丧祭祀、先人祭祀和民间神祇祭祀以及四时对天地日月、风雨雷电、水火等的祭祀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祭礼日益简化。但至80年代仍然有许多祭仪或准祭仪或变型祭仪存在于民间。
神祇祭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民间祭礼十分普遍,且神祇名目繁多,不可胜数。民国《安阳县志》载:民国所祀神祇多“悬像凿龛,设位于家者,主室则有家堂、财神、灶王、场神等;庭院则有天地(神)等,大门则有钟馗门神等;牛棚马厩则有牛马王;石碾棚中则有青龙白虎;山居则祀山神,近河则祀河神。工商各行,除祀财神外,又各有所祀之专神,城市村庄到处有庙”。民间对所祀之神,多用“祭品罗列”后,乃跪而倾酒或设馔于其前。许多地方行春祈秋报,届时,多结里社演戏、禳瘟禳火,贺雨贺晴。有的甚或借机大肆挥霍浪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神祇祭祀之风渐趋衰竭,60~70年代曾一度绝迹。进入80年代,民间神祇祭祀之俗又有死灰复燃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