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子女命名,俗称“起名”。哺乳期间所起名字称“小名”,俗称“奶名”、“奶名”、“贱名”。多在小儿“百天”或“满月”时由家中祖辈或来瞧满月的外祖母起名。郑州各县俗有“碰姓起名”或称“闯姓起名”的,即于婴儿出生后第一个早晨黎明时分,婴儿父亲请出门后碰见的第一个人为儿女起名,被请者随口答曰,说什么便叫什么,即如粪筐、狗旦之类也不避忌。闯姓起名最怕姓“王”者,最喜姓“刘”、姓“程”者,因王与亡同音,不吉利;刘与留、程与成同音,吉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50年代初期,民间一些人丁不旺之家或其子孙娇贵者,多借起名之机以名避邪、避凶,如起“石头”、“铁旦”、“锁柱”为名以示其牢靠;一些则故意为男孩取女孩名,诸如“留妮”、“妮子”等以投“鬼神重男轻女”之好,逃避其干扰。也有迟迟不起名者,认为没有名字“阎王便无从索命。”
孩子长到五六岁要起“大名”也称“学名”。为孩子起大名时,某些大族还一定要按照孩子在家族中的“辈字”、“字派”起名,以“辈字”或“字派”作为名字中的一个字。多请本族中有威望有文化的长者来起。50年代末以后,随着对宗法制的冲击,此俗渐衰。80年代后,又有复旧之势。
河南民间为小儿起名可谓“五花八门”,但十分重视其含义,既有希望、要求和祝福,也夹杂着各种信仰、禁忌和迷信。一般男孩名多用“刚、锋、健、壮、强”等字以寓阳刚之美。女孩名多用“花、叶、香、巧、梅”等字以含阴柔之雅。
为男孩起名,盼子有所作为而能光宗耀祖者,多起名“国栋”、“登科”、“振华”、“耀庭”等;希望孩子能勤劳致富以使终生丰衣足食者,常起名“满仓”、“有福”、“永发”等;有忧国忧民盼望儿子长大能报效国家、报效人民者,喜起名“国忠”、“兴国”、“爱民”等;也有以小儿出生年月所发生的历史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为名,如“解放”、“援朝”等。还有不少贫穷人家子弟一生仅只有奶名,或仅以老大、老二相呼。
为女孩起名,旧日除了富豪人家、书香门第颇有讲究外,一般人家多不甚重视,仅以“妮儿”、“花儿”等称之,有的即使起了名,出嫁后也多不用,称呼时用其在家中的地位辈份,若用于书面时则以其本姓上加夫姓,后缀以“氏”字,如其姓王,夫姓李,则称“李王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子女起名渐趋文雅,城镇多追求名字雅洁不俗,呼之上口,且以单字为名者见多。在乡村,虽还不如城镇起名讲究,但“牛、马、狗、旦”之类的名字也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