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房建特色
1、房脊河南草房、瓦房和缘边房一般均为中间起脊,屋脊置梁于前后墙,呈坡状,置前墙一面称“前房坡”,置后墙一面称“后房坡”。也有直接于后墙起脊,只有“前坡”之房,多见于豫南各地,俗称“崛肚房”。草房房脊一般沿脊敷上一层厚泥巴,表面抹光。瓦房沿脊以“片瓦”凹部向下错置相压,两端设“兽头”(也称“赓兽”)。民间所见兽头形状有六七种,20世纪50年代以前多为麒麟、龙头等,50年代以来多用“和平鸽”或插以小红旗。房脊正中立一长方形或形物,俗称“宝瓶”。兽头、宝瓶都是过去镇邪之物,今日已失去原意,纯为房脊的装饰品。
2、房檐一般房屋均出檐,分“前檐”和“后檐”。因气候原因,北方的瓦房多出前檐不出后檐,南部则前后出檐。置大檐的“前檐房”一般多以粗长椽子搭檐,俗称“硬挑房”。也有将前墙后缩,设明柱走廊,这种房大多四间或五间,其入身深,结构紧凑,方城县人称为“锁壳篓房”。瓦房的房檐由“斗拱”、“滴水”、“勾头”等组成。
3、屋壁“上栋下宇”式的草房、瓦房和平顶房,民间大多采取“有梁无柱,以墙为架”,将梁椽直接架在墙上的建筑形式,此种房墙如倒塌,房屋也必然倒掉,俗称“墙倒屋塌房”。还有一种“墙倒屋不塌”房,是沿黄河两岸的中牟、开封、兰考诸县的居民草房,其土坯墙壁的四个墙角要垒四个砖柱,如遇洪水冲击,坯墙倒塌,砖柱可保,洪水过后,砌上坯墙,又可居住,人们戏称为“过水房”。建造“过水房”,不先挖沟砌墙基,而先运土垫起一两麦克尔的“房台”,然后夯实,垒砖柱,砌土墙,建房顶。
各种民间房舍墙壁按其所用建筑材料和建造形式,分泥墙、土墙、土坯墙、砖墙、砖坯结合墙、土瓦结合墙以及石块墙等。泥墙一般用麦秸或草拌泥直接垛起。土墙则直接用湿土垒制。垒制时,以两木板作夹,中间填上湿土,用碓夯实,再拆去木板,亦称“夹板墙”、“防贼墙”。卢氏人在垒夹板墙时,还要在两山墙内插两根柱子,称为“插柱墙”。土坯墙是用未经烧制的土坯垒起。豫南地区诸县,垒制土坯墙多在稻谷收割后,利用稻田土质粘腻的特点,用石滚将田地压平压实,分割成一尺左右长,七八寸宽的方块土坯,然后铲起晾干,用以垒墙。砖墙是用土坯烧制的砖块垒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是富裕人家的建筑用料,20世纪80年代,已被建房人家普遍使用。砖坯结合墙多见于豫北、豫东诸县建房中。其形式有外边垒砖,里边垒土坯的“里生外熟”或称“砖包皮”墙;也有墙基用砖、上部用土坯的上坯下砖墙,此墙的砖基高度一般讲究垒7层、9层或12层。但南乐、内黄诸县则不分层数,而把砖基垒得和窗户台一样高,这是根据当地土质碱性大、墙基低容易被蚀的情况所为,俗称“平窗碱”。坯瓦结合墙多见于汝南一带,前述“罗汉房”的瓦甃山墙,即属此类墙。另外,在豫北、豫西和豫南山区,土石和砖石结合墙较多。渑池、义马一带的砖石结合墙,奠基用砖,上部自山墙与房檐墙壁相交处向上仍用砖,中部则以石块,俗称“穿靴带帽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