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有什么山?河南省山脉、山峰介绍

renwen 提交于 周一, 2022/08/29 - 21:45

马鞍山[Mǎ’ānShān]在平顶山市舞阳钢区中部。因山形似马鞍得名。又名蚂蚁山。东西走向,海拔547.7米。

铁山[TiěShān]在平顶山市舞钢区中部。因山中盛产铁矿石得名。东西走向,海拔168米。明末在山上建有铁山庙。

五峰山[WǔfēngShān]在平顶山市舞钢区南部,与泌阳县的界山。因山有五峰而得名。东西走向,长3公里,宽2公里,海拔872米。山势南缓北陡。

灯台架[Dēngtáijià]在舞钢区东南杨庄乡璋内。因山有三峰,状似古代灯台架得名。东西走向,长4公里,宽2公里。海拔801米。

云磨顶[Yúnmódǐng]在舞钢区东南部。因其圆形山巅高耸入云,远观似云中石磨一盘,故名。东西走向,长4公里,宽2公里。海拔800米。

大虎山[DàhǔShān]在舞钢区东南缘,与泌阳县界山。原名打虎山,因过去这里山高林密,虎豹出没,狩猎者曾多次在此打死老虎而得名。因“打”、“大”谐音,后称大虎山。东西走向,海拔810米。山势陡峻多沟壑。

嵖岈山[CháyáShān]在遂平县西北部。因山势秀拔,岩石裸露,犬牙交错而得名。亦名玲珑山,以山体小巧玲珑风景独特而得名。又名嵯峨山。南北走向,长2.5公里,宽1.7公里。由蜜腊山、南山、北山组成。最高峰莲花山,海拔289.5米。唐末黄巢军曾聚兵于此。

乐山[LèShān]在确山县西部。原名朗山。宋代,因避皇讳而改名乐山。山体呈东西折转西北弧形,长约56公里,宽约9公里。最高峰大乐山,海拨813米。

白云山[BáiyúnShān]在泌阳县东北部。因山体高大,常有白云缭绕,集而不散,故名。北宋称大胡山,元代称太湖山,明称大孤山、壶山。俗称白茅堵、白貌朵。西北——东南走向,长25公里,宽12公里。海拨983米。

田王寨[Tiánwángzhài]在
龙门山[LóngmònShān]在洛阳南13公里,伊河东岸。隋炀帝登北邙,观伊阙,称此为龙门。北魏《水经注》载:“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故又名伊阙山。长10公里,宽5公里,海拔303米。山顶平缓,山麓多泉。山崖壁上有著名的龙门石窟。

浮戏山[FúxìShān]在巩县、密县、荥阳、登封四县交界地带,嵩山北麓。以云雾缭绕于山峰间,云移峰动,似群鸟浮水游戏得名。一名老庙山。

崆峒山[KōngtóngShān]在临汝县城南24公里处。《庄子》“黄帝闻广成子在崆峒之上”。因广成子是传说中明“至道”的仙人,故一名大仙山。主峰玉犬峰,海拔320米。一名玉狗峰。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山下有洞,其户山向,传有白犬,往往出游,故号山冢为玉狗峰。南端有广成宫,山顶有丹霞院(亦名广成庙),东南有鸾驾山。

大红寨[Dàhóngzhài]在禹县、登封、临汝三县交界处。俗名西大红寨山。以峰巅圆形,耸立云表,远望似一座威严山寨,山体为红色岩石而得名。旧时以山中多大熊,得名大熊山。明代大熊绝迹,演称大雄山。又名大洪山。清末附近村民为避战乱,在峰顶筑寨,演名大红寨。东北——西南走向,长4公里,宽2.5公里。顶峰大红寨(俗称祖师庙)海拔1150.6米。

具茨山[JùcìShān]在密县、禹县、登封、新郑四县交界处。以黄帝曾在此拜见大隗氏得名。《庄子》载“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东北——西南走向,长40公里,一般宽12公里。最高峰具茨峰海拔787.8米。山势雄伟,重峦叠嶂,有密岵、香山、荟翠、承云、大龙、大鸿寨、石楼、大隗、风后顶诸山峰。山岩多裸。

荟翠山[HuìcuìShān]在禹县县城西北30公里,禹县、登封、密县接界处。因山上草木繁多得名。俗称黑堆山。海拔792米。山高坡陡。山下原为禹、密故道。主峰西南2.5公里为铁母山,简称铁山,以产铁多得名。

香炉山[XiānglúShān]在密县县城西北12.5公里,接荥阳县界。以山形三尖,似香炉得名。长1.9公里,宽2.5公里,海拔606.8米。

大龟山[DàguīShān]在禹县县城西北22公里处。因山形似龟得名。北有小龟山,此山较小龟山大,故名大龟山。东西走向。长2.5公里,宽1.5公里,海拔440米。

大鸿寨山[DàhóngzhàiShān]在禹县县城西北19公里,为与密县界山。以“黄帝之臣大鸿氏屯兵于此”得名。东西走向,长9公里,宽约6公里。山势挺拔,南缓北陡。主峰具茨峰海拔787.8米。

七堌堆[Qīgùduī]在密县县城东南25公里,与新郑、禹县交界处,因主峰有七个山头而得名,古称大隗山,据传,以黄帝曾在此山问道于大隗氏而得名。“隗”亦作“騩”。东西走向。长2.9公里,宽2.5公里。海拔638米。

陉山[XíngShān]在禹县县城东北20公里,与新郑、长葛接界处。因《尔雅》“山形连延,中忽断者名陉”得名。战国时,为南北之隘道,楚国称陉塞,韩国称陉山。又以谐音称邢山。东北——西南走向,长4公里,宽1.5公里。海拔330米。

高山[FougāoShān]西起伊川县东部,东到登封县境内。《水经注》“狂水又西,迳高山北”,指此。东西走向,长27.5公里,宽约10公里,最高峰马岭山海拔799.5米。

万安山[Wàn’ānShān]为伊川县与偃师县的界山。古名半石山、大石山、石林山。传因唐玄奘曾夜宿卧牛石处,安然无恙得名。东西走向,长9公里,最高峰祖师庙,海拔937米。山势南陡北缓,山石多裸露。西端达龙门峡谷。

玉王山[YùwángShān]在临汝县城西北部。旧时,以山西部白色岩石似玉色羊群,山上多小坑似羊迹,得名羊山。清代,南坡小峰上建玉皇庙,主神俗称天地之王,山名演变不为玉王山。亦称玉皇山。东南——西北走向。有四峰并峙。最高峰海拔884米。

莲花山[LiánhuāShān]在郏县西北部。古称扈阳山。因山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又因山顶原建有祖师庙(玄帝庙),故俗称老爷顶。山体陡峭,最高峰海拔607米。

大刘山[DàliúShān]在禹县、郏县交界地带。因汉时刘邦入关时,曾驻兵于此山脚下,故名。俗名歪顶山,亦名神垕山。又以谐音称留山、大骝山。又以山形称龙山。山南为小刘山。明初,周定王朱楸在此山获瑞兽驺虞,献明成祖,周定王认为吉祥之兆,此山乃神灵保佑之地,遂取皇天后土之意,改大刘山为神垕山。东北——西南走向,长6公里,宽2公里,海拔704米。

三峰山[SānfēngShān]在禹县西南9公里处。因该山有东、西、中三峰并峙,故名。又因其形状似笔架,称文峰山。古名三封山。东西走向,长11公里,宽约4公里。最高峰西峰,海拔348米。山势南缓北陡。

老界岭[LǎojièLǐng]在河南省西部,西峡、内乡、南召、卢氏、栾川、嵩县诸县交界地带。为伏牛山主脊。因曾为历史上南阳府与洛阳府的分界山岭而得名。东西走向,主要高峰鸡角尖海拔2212米,老君山海拔2192米,木庙岭海拔2002米。

老君山[LǎojūnShān]在栾川县东南部。古名景室山。后传太上老君——老子曾修道于此而改名老君山。东西走向,长29公里,宽21公里。海拔2192米。

玉皇顶[Yùhuángdǐng]在嵩县县城西南75公里,接栾川、西峡县界。相传,登此峰,可达天宫,故名。南北走向,长8公里,宽5公里。山势南陡北缓。海拔2203米。为白河发源地。…

分类标签: 山峰, 山脉, 河南,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