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历史概况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2/11/22 - 20:28

阮瑀(约165~212年),尉氏县人,为曹魏时重要幕僚,擅作书檄,著名文学家,为建安七子之一。

曹魏政权为司马氏夺取,建立晋朝。阮瑀之子阮籍(210~263年),字嗣宗,与司马氏颇有矛盾,为避祸常以醉酒为掩饰。司马昭曾请人为子司马炎向其女求婚,阮籍大醉60日,使者不得言而返。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阮籍与嵇康等人常聚游于竹林泉(今河南辉县山阳村),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迫其从政,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但阮籍得知步兵厨善酿,有酒三百斛,遂求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嗜酒好啸能琴善诗,有《咏怀诗》82首。阮籍故里在今尉氏县城东南的阮庄村,现村中阮姓皆阮籍后裔。其墓也在阮庄,原有祠,惜墓、祠均被淹没。尉氏县还有阮籍啸台,为历代游览胜地。阮籍侄阮咸(与阮籍并称大小阮),竹林七贤,妙解音律,善弹琵琶,乐器中的"阮咸"即为其所创。

蔡谟(生卒年不详),蔡氏原居陈留郡圉县(今杞县圉镇),蔡携有二子:稜与质,稜子邕无子,质子睦。蔡邕与叔父蔡质三世同居一处,不分财产,受到乡里的赞誉。蔡邕被王允下狱而死,蔡质也受到牵连,蔡氏遭受沉重打击。蔡睦遂举家迁入邻近的济阳郡考城县落户。睦子蔡德,德子蔡克,克子蔡谟,晋室东迁时渡江,以平苏峻功封济阳男,后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兗青州诸军事,兼徐州刺史,是对抗北方的主要人物。除了南渡的一支外,现在兰考县原考城一带,蔡姓仍是人口较多的大姓,他们都自称为济阳人。

江淹(444~505年),字文通,南朝济阳考城(今兰考县)人。济阳江氏是一个大族,自江德迁居于济阳郡考城县后,成为济阳的显族。晋室南迁,江氏亦随之南迁,在六朝各代江氏或出将入相或成为皇亲国戚,荣耀于当时。江淹少孤贫而好学,以文章见长,曾任齐御史中丞,梁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醴陵侯。相传他晚年才思稍退,时人谓"江郎才尽"。死后归葬故里,墓在今杞县江陵岗村,墓前有江淹庙,现圯坏,其附近的江陵岗、江庄、北江庄等村的江姓,均为江淹后裔。

秦以后大梁的地位被陈留所取代。东汉时期,陈留已成为郡治。东汉末年,曹操受董卓的追杀,由洛阳东逃,由于陈留的族人和友人的援助,才在陈留立足并招募一支军队,以此为基地,邀集各路反董力量在陈留筹立"关东军"。陈留是曹操的发迹地,在曹魏当国之时,陈留被划为陈留国,地位更进一步提高。曹魏以后,陈留虽受战乱影响,但一直是一座郡城。

两晋之时,黄河南北受到"八王之乱"之扰,开封自然也不例外。东晋初年,祖逖曾率军北伐,在浚仪与石虎展开战斗,赢得了胜利。祖逖把军队指挥中心设在雍丘(今杞县)作为恢复中原的基地。可惜东晋王朝无心北返,猜疑祖逖,使祖逖壮志未酬抑郁而死。

在南北对峙的战争中,浚仪的地位逐渐突出。祖逖死后不久,石勒即于其称赵王的四年(322年)占领了浚仪,并将陈留郡治由陈留迁到浚仪。在此前后的短时期内,在中原活动的各族统治集团:东晋、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南魏、后燕、南燕、后秦等都把浚仪作为争夺的对象,先后占领了它。这个时期,浚仪人民深受战争之苦。

十六国纷争结束后,北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与南方对峙。浚仪曾被南朝刘宋占领过,但时间不长,又被北魏占有。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王朝,原都大同,后为推行汉化迁都洛阳,皇族原姓拓跋,迁都后改姓元,革除了鲜卑的旧习俗,引用了汉人的礼仪。北魏是中国艺术的变革时期,汉代推行规范化的汉字--隶书,在此时书风一变,开始向楷书过渡。当时的书法家代表有开封人郑道昭(?~516年),字僖伯,其书法巧妙俊丽,代表作有《郑文公碑》和云峰山诸石刻,后世习魏碑者,多以为宗,推为"北朝书圣"。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浚仪为东魏所有,改名梁州,管辖范围除陈留郡外,还有开封、阳夏二郡,州治设在梁州。东魏为北周所灭,梁州因城临汴水,改名汴州,这是开封称汴州的开始。

汴州发生根本性变化是从代北周而起的隋统一了南北,建都长安开始的。隋炀帝为控制江南和满足个人游乐的欲望,在洛阳营建新都,并在扬州营建行宫。为沟通这条运输线,以洛阳为中心,构筑了一个运河网络。先从洛阳引谷、洛水入黄河,再从黄河之板渚(今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入圃田,从中牟、开封、陈留等地将原有的汴水引直、加深,进入泗水,由泗水入淮,再整治邗沟,由淮入长江,称为通济渠。再自京口疏通到余杭,这段河道后来称为江南运河。又从洛阳以北自黄河取道沁水达到涿郡,称为永济渠。这几段运河自605年至610年先后完成。开凿的运河,基本上是对原有的一些天然河道加以修整、加宽、挖深。工程最艰苦的一段是在汴州附近。战国时期的鸿沟是从大梁经逢泽南下到陈通颍水入淮,路程较长而且战乱破坏已不适需要,故改自汴州东的陈留、永城接泗水入淮河,这是一条比较经济的河道,但自汴州往东可资利用的天然河道较少,是通济渠最复杂、艰巨的地段。因为工程量大、工期紧迫,被征农民由于过度的劳累和残酷的折磨,被夺去了无数的生命。

通济渠(后称汴河、汴渠)的凿通,为汴州的繁荣创造了条件。隋唐时期,通济渠是漕运的主要通道。汴州扼水陆要冲,漕运船只自江南达汴河是用称为"汴河船"的纲船,再入黄河须更换另一种船只以适应黄河的湍急和三门峡的天险。陆路汴州有西通长安,东达山东半岛,北至幽州,南通扬州的驿道。唐代的汴州被称为"水陆一都会"。

安史之乱以后,汴河沿岸割据势力常有侵扰,汴州设立了宣武军,并将汴河沿岸今河南境内地区纳入宣武军防卫地区,用武装护送漕运。后来,节度使李勉又于建中二年(781年)扩大了汴州城墙,将原在城南流过的汴河扩在城内,开东、西水门以通航运。凡江南细软货物,都在汴州卸货,再由陆路运往长安、洛阳。

汴州成为唐王朝的水陆转运码头后,日渐繁荣起来。唐代汴州人中以诗人崔颢最为出众。崔颢(?~754年),汴州人,开元十一年(723年)进士,曾在河东节度使幕中任职,天宝初为太仆寺丞,迁尚书司勋员外郎。他的《相逢行》、《长安道》等诗讽刺权贵,颇有批评色彩。他最有名的诗是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登黄鹤楼读后大为佩服,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代诗评家严羽《沧浪诗话》评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701~762年)、杜甫(712~770年)和高适(702~765年)于天宝三年(744年)在汴州相遇,酣饮于开封郊外的吹台。杜甫晚年作《遣怀》、高适作《古大梁行》以纪念此行。李白后在汴州娶故相宗楚客的孙女,在《书情赠蔡舍人雄》一诗中称:"一朝去京园,十载客梁园。"李白在开封居留过10年之久,曾作《梁园吟》以吟咏黄河与梁园。

黄巢起义以后,唐王朝的力量受到更大的打击。宣武军的地位更加突出,其节度使的位置为朱温所得。朱温原为黄巢的主将,后期他叛变降唐,帮助唐廷镇压农民起义,取得宣武军节度使的位置。朱温以汴州为基地,扫平了群雄,于开平元年(907年)废唐帝而自立,称为后梁。朱温因根据地在汴州,且当时长安、洛阳都已残破,故以汴州为国都,这是开封自魏国建都大梁以后,时隔千余年又恢复了国都的地位。

后梁以汴州为国都(称东都),是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千余年间北方几次大动乱,人民向江南大迁移,经过开发,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关中地区的生产受到战乱破坏,长期得不到发展,而且所产有限,不足供养皇室需用,必须依靠南方,所以中国长期在长安、洛阳建都的传统,不得不沿运河线东移。…

分类标签: 建制, 开封市,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