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信陵君的故事。魏公子无忌,安釐王的异母弟,被封为信陵君(?~公元前243年),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四公子指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好客豪爽,门下食客三千。是时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向魏求救。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囤兵边界以观动静。赵王弟平原君夫人为信陵君姊,急求信陵君设法解救。魏国与赵国同属三晋,唇亡齿寒,秦如灭赵,下一步必将侵魏,况又有姊弟之谊,信陵君向魏王陈说利害,但魏王慑于秦的威力,不敢动兵。信陵君本想亲率门客往救,但侯嬴教以巧计,窃取兵符,在朱亥的协助下,夺取晋鄙的兵权,与赵合兵解了邯郸之围。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故事--窃符救赵。信陵君宅据传即今开封宾馆处。侯嬴抱关的夷门,在今铁塔附近。朱仙镇则为朱亥的故里。
五、孙膑与庞涓的斗智。庞涓(?~公元前341年),魏国人,曾与齐国人孙膑(生卒年不详)同师鬼谷子王蝉学兵法。庞涓学成后回国被魏惠王任为将军,他忌妒孙膑才胜于己,遂将孙膑骗到魏国,后诬告孙膑,孙膑被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成为残废(故名孙膑)。齐王慕孙膑之名,用计将孙膑迎回齐国,任为军师。孙膑为齐王策划了桂陵之战,大败魏军。又用减灶之法诱惑魏军,庞涓骄傲轻敌,率军追击,在马陵中孙膑埋伏,全军覆没,庞涓自杀身亡。庞涓死后埋在今通许县三里岗村西北。(庞涓的头被埋在齐国,即今山东淄川城外将军头村)
六、张仪创"连横破六国合纵"。张仪(?~公元前310年),魏国贵族后裔,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创连横破六国合纵,封武信君。惠文王死,张仪失宠,返魏为相,不久死。张仪墓在开封市区东部宴台河村,今尚存其后裔。
七、尉缭著《尉缭子》。尉缭(生卒年不详),大梁尉氏(今尉氏县)人,曾任秦国国尉(主管军事),用其谋兼并六国,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尉缭著有《尉缭子》一书,是著名的兵书,宋时编入《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必读的军事教材。
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大梁城被秦军决水冲毁,城陷而国灭,大梁城变成一片废墟,城址在今开封城西北部,大部为今城所叠压。一代雄都沦为普通的县治--浚仪。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各路义军在斗争中分化为两大势力集团--刘邦与项羽集团。由于秦攻大梁时破坏了鸿沟水系,大梁的地位被位于其东南的陈留所代替。陈留是鸿沟水系的屯粮城,刘邦义军西向时,曾取得陈留的大量粮粖,声势得以大振。西汉初年梁王刘武曾一度都大梁(浚仪),后因大梁地势低洼潮湿,遂迁往睢阳(今河南商丘)。大梁建郡国国都不成,但其地区内汉初出现不少有名的人物。
郦食其(?~公元前203年)与郦商(?~公元前180年),陈留高阳(今杞县高阳乡)人,为兄弟俩。郦食其善于说辞,刘邦西进时,归附刘邦,献计攻克陈留,被封广野君。楚汉战争中向刘邦献计说齐王田广归汉,当田广准备归附时,韩信却乘其不备袭取齐大部领土。田广大怒以为受到郦食其的欺骗,遂将其烹死。刘邦建国后封其子为高梁侯。郦商集义军四千附刘邦,转战各地,以功封曲周侯。郦食其、郦商均归葬故里,墓在今杞县县城西南高阳村,两墓东西并列。东汉延熹六年(163年)在墓后建郦生祠。今祠已废,墓尚存。
陈平(?~公元前178年),阳武户牖(今兰考县)人,曾帮助刘邦平定天下,汉初封户牖侯,又与周勃合谋灭诸吕,增封为曲逆侯(曲逆在今河北完县,是汉初著名的大县),卒于长安,归葬于户牖乡库上里。户牖秦时属原阳,汉初已属东昏(今兰考县)。《原阳县志》称陈平墓在原阳,河决已淤没。兰考则称户牖乡库上里即今兰考县城关乡陈砦村,今尚存陈平墓。
李左车(生卒年不详),为秦汉时期的谋士,初附赵被封为广武君。汉赵之战中,韩信与张耳攻赵。李左车建议出奇兵断其粮道,未被采用,终为韩信所败。赵亡后附韩信,韩信师事之,提出乘胜夺取燕、齐之计,韩用其计,取得燕、齐。汉初李左车在乡间隐居课徒,村名广武村,死后葬此,村遂改名李左村,现为通许县李左村。
张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其祖父开地为韩明侯、宣惠王、襄哀王相,父平为韩釐王、悼惠王相,是韩国的功勋世家。秦灭韩后,为报国仇、家仇,倾家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境)狙击秦始皇,失败后隐居于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起义时,张良归附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晚年谢病辞官,从赤松子游,死后葬于兰考白云山下(今兰考县三义寨乡曹辛庄),墓前原建有留侯庙,现已无存(另沛县、张家界青岩山均有张良墓)。
郑当时(生卒年不详),字庄,以任侠自喜,声闻梁、楚之间,为大农令,以廉贤著名。郑当时为郑姓始祖。郑姓为开封的大家族,郑当时兄弟子孙至二千石者六七人。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其与汲黯合著《汲郑列传》。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东汉建立者,汉高祖九世孙。西汉末年,刘秀父刘钦曾为济阳(今兰考县)令,刘秀生于济阳,《光武济阳宫碑》曰:"惟汉再受命曰世袒光武皇帝,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有光武行宫,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帝生……"此碑为蔡邕撰并书,原在堌阳中学墙上,今已无存。
董宣(公元前31年~公元43年),东汉初年陈留郡圉县(今杞县圉镇)人,被任为北海相、江夏太守,后为洛阳令,博击豪强,严格执法,京师号为卧虎。光武帝姊湖阳公主家奴因杀人逃匿主家,长期无法归案。董宣候公主出行在途中将该家奴从侍从队伍中叱出并当场格杀。湖阳公主诉于光武帝,光武帝大怒,召董宣欲箠杀之。董宣大呼: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边呼边以头击柱。光武帝急令人止之,并命他向公主叩头谢过。董宣不从,光武帝使人强按其项,董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从此得了强项令的美名。
蔡邕(133~192年),东汉末年陈留郡圉县(今杞县圉镇)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杰出的书法家。郦食其、郦商墓张良像开封地方文化全书·历史概况7少年时从师于太傅胡广,年轻时以读经为主兼授徒,讲学成果丰硕,教出了阮瑀、路粹等有成就的学生。蔡邕喜鼓琴,27岁时,桓帝因嗜好音乐,将其征召。但蔡邕认为靠琴技做官是耻辱,拒不应征。善文辞,被萧统选进《文选》的就有《郭有道林宗碑》、《文范先生陈仲弓碑》等。其《述行赋》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尤善书法,以隶书著称,与他人合写的石刻《熹平石经》碑,是中国第一部石刻的儒家经典。又见鸿都门工匠用帚写字,得到启发,创"飞白"书。步入宦途后,因得罪宦官被流放,灵帝惜其才,将其赦还原郡。在遇赦中又得罪地方官不敢回家,浪迹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政,欲招揽名流提高身份,州官举荐蔡邕,不得不至,旬日之间周历三台,官至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被司徒王允下令入狱,最后死于狱中。
蔡琰(177年~?),蔡邕之女,字文姬,著名的爱国女诗人。早年丧母随父生活,父死后嫁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圉。兴平年间(194~195年)天下丧乱,为胡骑所虏,逼嫁给南匈奴左贤王,在朔方12年,生二子。曹操与其父友善,遣使把其赎回,应曹操之命忆写蔡邕旧日所著400余篇。蔡琰感时离乱,作《悲愤诗》二首,一首为五言诗共108句,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五言纪事诗;另一首为楚辞体。相传《胡茄十八拍》也是她的作品。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是曹操第三子,能文,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曹丕继位后,曹植备受猜忌,被排挤出都,先后被封为雍丘王、浚仪王、东阿王、陈王。任雍丘王(今杞县)、浚仪王(今开封)时,曹丕谕旨限令七步成章,曹植被逼,吟成千古绝唱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另又作: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传说当时吟诗的地点为今通许县的七步村。曹丕看到七步诗后,动了恻隐之心,没有进一步逼迫,但曹植因受压抑郁不欢而死。在通许县后七步村有曹植墓,并有明万历八年(1580年)所立《通许县创建陈思王陵祠记》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