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爬过恐龙的家被我们发现了

renwen 提交于 周一, 2018/12/24 - 23:52

它爬过恐龙的家被我们发现了

来源:广州日报 日期:2016-06-17

 

 

 

被发掘的河源虫迹化石。 

 


 
发掘的虫迹化石直径3.3厘米。 
 
 
在河源市区迎客大桥西边发现虫迹化石之地。 

  华南地区首次发现虫迹化石 初步确认与恐龙同年代 将在河源恐龙博物馆展出

  广州日报河源讯 (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黄志青摄影报道)河源市区东江河畔附近首次发现虫迹化石!记者昨日从河源恐龙博物馆获悉,这是该市首次发现虫迹化石,也是华南地区首次发现虫迹化石。在江西赣州开展地质考察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吕君昌博士获悉这一消息后,专程从江西赶来河源考察鉴定虫迹化石,吕君昌博士称,在南方地区发掘虫迹化石尚属首次。

  河源首次发现

  虫迹化石

  据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衍礼介绍,今年4月上旬,在河源市区迎客大桥西边恐龙蛋化石埋藏地施工的一民工向该馆报告,称在一块红砂岩地块的表面发现一件隆起的东西不知为何物,请求该馆工作人员前往辨别和鉴定。

  河源恐龙博物馆随后派出多名工作人员赶往现场,发现这块嵌在灰绿色与褐红色粗砂岩之间、露出一丁点地面的化石并非恐龙骨骼化石,且该馆工作人员也从未见过这种化石,因而该馆决定先将这块重约半吨的化石从粗砂岩中剥离和修复出来,然后再邀请中科院的专家进行专门鉴定。杜衍礼称,该馆工作人员先后花了近2个月时间细心修复,才让这件隆起成圆形虫管状的虫迹化石重见天日。

  “以前在河源境内发掘的多数是恐龙骨骼化石,其颜色多为白色或灰白色,而这次发掘的却是暗灰色的圆形虫管状化石”,杜衍礼称,河源市自1996年3月3日首次在境内东江河畔附近发现恐龙蛋化石以来,整整20年后第一次在东江河畔发掘出非恐龙蛋化石或恐龙骨骼化石。

  初步确认为7000万年前虫迹行成的化石

  昨日,在江西进行地质考察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吕君昌博士获悉这一情况后,专程从江西赶往河源恐龙博物馆。经现场鉴定,吕君昌初步确认这块化石为约7000万年前与河源恐龙同年代形成的虫迹化石。

  记者现场看到,嵌在粗砂岩里隆起的虫迹化石直径为3.3厘米,“卷曲”在粗砂岩层内的虫迹化石长度无法估算,发掘和修复露出的这块虫迹化石,呈暗灰色弯曲的圆形虫管状。吕君昌告诉记者,此前他在河南郑州等北方地区考察时,曾发现与河源相类似的虫迹化石,但当地的虫迹化石一般都在沼泽地里形成的,而河源首次发掘的虫迹化石是在东江河畔附近。

  吕君昌博士昨日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称,虫迹化石一般在湖泊边或沼泽地里较为常见,目前已知在重庆市梁平县礼让镇玉石村、黑龙江省宾县北部的松花江边和河南郑州等北方地区发现有虫迹化石,而在广东河源尚属首次发现,这次也是华南地区首次发现虫迹化石,在南方地区多雨潮湿的地方,虫迹化石很难形成也很难被发现,在华南地区发现虫迹化石非常罕见。吕君昌称,虫迹化石在河源乃至广东及华南地区首次被发现,这对研究当时河源及华南地区的古生物与古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科考价值。

  虫迹化石的形成

  有极为苛刻的要求

  吕君昌说,虫迹化石一般为蠕虫或无脊椎动物在沼泽地、河滩、湖边或江边的浅水水体下松软的浅表泥土爬行时留下的痕迹,其“足迹”受长年地下的高温高压而硬化并形成化石。

  虫迹化石的形成对当时地表的湿度、黏度、颗粒度等都有极为苛刻的要求。吕君昌称,蠕虫或无脊椎动物在干硬地面上的足迹相对浅会很快消失,在过软地面上的痕迹因含水量高和流动性大,虫迹也会被周围的泥沙埋没而消失,只有在泥沙湿度适中时,蠕虫爬行的痕迹才能永久保存下来。

  吕君昌说,在河源首次发现的虫迹化石确实非常罕见,这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当年活跃于东江河畔的恐龙与古生物种类相当丰富和繁多。

  虫迹化石标本

  将珍藏在河源恐龙博物馆

  “在河源东江河畔附近首次发现的这块虫迹化石,只是虫迹化石的一小部分”,杜衍礼称,截至目前,河源境内发掘的古生物化石品种繁多,而且化石分布范围广,河源由此被国内考古专家誉为“南国古生物宝库”,近年来,该市在东源县蝴蝶岭工业园先后发现了霸王龙(恐龙)化石和南雄龟化石,还在东源县农林街、河源市区越王大道、河源市高新区又先后发现了黄氏河源龙(恐龙)化石与“华南巨龙”(恐龙)化石,并在东源县双江镇增坑村发掘出数量众多的菊石化石。

  杜衍礼说,首次发现虫迹化石是一个开端,相信河源市区东江河畔附近的地下会埋藏有更多的虫迹化石。杜衍礼称,下一步,该馆计划将发掘的这块虫迹化石标本在河源恐龙博物馆珍藏并永久展出,并将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到河源实地留存的化石埋藏地作出进一步的虫迹化石考察与挖掘。

 

分类标签: 历史考古,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