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山介绍(郑州名山)

renwen 提交于 周日, 2022/11/20 - 21:54

出郑州市西行约30公里,就是远近闻名的伏羲山。那山并不雄伟,却也峡谷幽深,峭壁陡立。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描述它:“泉水欹危,映带左右,晨起伏而凭之,烟霞弥漫,万顷茫然,峰峦尽露其巅,烟移峰动,如众鸟浮水而戏……天下奇观也。”

伏羲山是嵩山东北向的余脉,东西绵延50多公里,横跨新密、登封、巩义、荥阳四个县市,曾有“鸡叫听五县”(旧有汜水县)的说法。

伏羲山

战国争雄 魏国修筑南长城

伏羲山起伏延绵,它的东端与横岭之间,有一道狭长的山谷,正扼守在荥密的交通要道上,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新密尖山风景区与米村镇交界处,密密匝匝的野草间,一段青石垒砌的连绵城垣,清晰可见。顺着山间陡坡向上300多米,一座石砌的寨堡闯入眼帘。石墙盘踞山巅,寨门居高临下,城头布满垛口、射孔。石寨堡内,一间间石屋基址在离离荒草中杂然分布。历史的风霜浸透了冰冷的石墙,似乎稍一触摸,就能感知从前。

这里保存的,是战国时期魏长城中的南长城遗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战火连绵,硝烟不断。各诸侯国纷纷划界分疆而守,保卫国土的安全。他们有的以河堤为防,有的沿山岭置障墙,修建长城以自卫。

南长城从原阳县开始(战国时期,黄河河道在原阳以北),沿东南方向至郑州东部的圃田泽,而后折向西北,经荥阳进入密县。

留存至今的这一段,北起荥密交界处的香炉山,南到新密的茶庵村北,长约5.8公里。

遗址所在地,在战国时期属于韩国,近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它“此韩长城也”。现代学者考证后提出,这段长城,当时由魏国人龙贾率师修筑,以魏国为主,它该是魏长城。

遗址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最宽处1—2米,最高处3—4米,是古人利用山脊、陡坎作为基础,用青石垒砌起来的,在特别险要的地方,还留有设防工事。据考证,它是目前战国长城遗址段落,也是修筑时间最早的长城之一。

石林峡谷 留存伏羲文化

清晨,一夜暴雨初放晴。

山峰云雾缭绕,随着天际边放射出的一道红色光芒,一座山顿时斑斓了起来。沿盘山公路上行,山间郁郁葱葱,一棵棵老槐、野桑和皂角树在眼前闪过,一只只飞鸟在山谷间雀跃翻飞,欢声如歌。

一道绵延的山梁,人称双牛山。山梁西部,有一处平坦高岗,就是红石林,海拔900米的高岗上,草长莺飞,青翠遍地。

红石林因山上的红色砂岩石而得名。穿行在山崖间,清脆的水声泠泠作响,一道清溪,泻入深涧。

石林的东、南、西三面,山崖交错,怪石林立。崖壁上的绿色植被,或浓或淡,点缀山间,为山峰平添几分妩媚。阳光下,草木苍翠欲滴,岩壁赤色如霞,沟壑幽深纵横,嶂崖美如画屏。

红石林的西北方向,大约8公里处,就是伏羲山大峡谷。

峡谷自北向南延伸蜿蜒如龙,全长5公里,谷深二三百米,终年流水不断。峡谷两岸,危崖峭壁;梯形台地上,灌木丛生;峡谷内空谷鸟音,满目叠翠;潜龙潭深不可测,鱼儿悠闲。绚烂河床,九曲十八弯;怪岩峭壁,姿态万千。

拾起一个红色石块细看,满是深浅相间的纹理。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天义讲解,伏羲山属于嶂石岩地貌。10多亿年前,这里被海水淹没,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和石英砂岩,后来又历经漫长的地壳运动,沙滩含铁砂岩经过复杂的变质、变化,才成就了今天的嶂石岩景观,它的特点就是:丹崖、碧岭、奇峰、幽谷。

兴废沉浮 寨堡神秘莫测

站在红石林的高岗上,眺望远方,一个个围合而成的大圆圈,清晰可辨,分布在多个山巅之上。工作人员讲解,这些环形的古寨墙,大多建于明代和清代。

古寨堡在全县多有分布,仅伏羲山就有著名的香炉山寨、仙人寨和鸡笼寨等。

巩密关村附近山顶上的周家寨,是山上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寨堡。寨墙内,是几个足球场大的平地,荒草丛生,巨大的石块如同从地下钻出,高低不平,当地人说是房屋倒塌后留下的痕迹。残存的基址鳞次栉比,可以想象当年寨垣内民宅密布的景象。青石垒砌的古寨墙北边,设有寨门,下临山谷,由新密进入巩义的公路,就从山脚下经过。

《新密史语》一书中提到,散落在伏羲山各个山峰上的古寨堡有30多座,各自构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堪称一个丰富的古寨堡博物馆。

寨堡经历过什么样的兴废与沉浮,又发生过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将目光停留在这里,试图去揭开那一层神秘的面纱。

古寨堡孤寂清冷,山野小径边的“农家乐”小院热闹非凡。餐桌上摆满了各种农家菜品,小桌旁围坐着休闲的人,他们谈论着山间见闻,生活乐事。好客的山民向人们微笑招呼,邀你去推磨磨面,纺线织布,锄地拔草,感受农桑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