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船内考古年内结束
来源:南方日报 日期:2016-01-11
“南海I号”考古现场。
出土瓷器
出土金器
总共出土文物1.4万余件套、标本2575件,以瓷器铁器为主,还原真面目或需10年
南方日报讯 (记者/杨逸 毕式明)经过长达1年多的分离提取舱内凝结物和船货,“南海I号”总共出土文物1.4万余件套、标本2575件。预计船内考古发掘工作在今年基本结束,船外侧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和展示等工作将陆续展开。
9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阳江市政府主办的“‘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阶段性工作通气会”在阳江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举行。“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刘成基介绍,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沉船年代从过去推断的南宋早期修正为南宋中晚期。
“南海I号”属“福船”类古船
记者在考古工作现场可见,沉船表面淤泥清理完毕,左右舷板、水线甲板、舵承孔、14道横向隔舱壁板等船体结构完整暴露,船中桅托梁、甲板、船壳板、底板和小隔板也初露模样。
过去一年的发现,刷新了“南海I号”各项数据:船体残长22.15米,最大船宽约9.9米。“船板搭接部分的造船工艺,现在也比较明确了。”刘成基说,船体木材分别使用了马尾松木、福建柏、海南榄仁木、柄果木、江南桤木等6种国产树种,表明“南海I号”属于“中国制造”。
从已发掘的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南海I号”沉船是长宽比较小、安全系数高、耐波性好、装货量大的短肥性船型,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中的“福船”。
船体表面推断还存有甲板残留,船体舯部、艉部的上层建筑已经倒塌。考古队还在右舷中部发现明显的碰撞内凹。不过,这是不是导致“南海I号”沉没的“致命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专家指出,“南海I号”也有可能因超载而沉没,舱内密密麻麻的瓷器、铁器、铜钱就是证据之一,就连本不该用来载货的尾尖舱也放满了货物。“船货中的铁器估计清理完毕要多达上百吨。”刘成基说。
目前,工作人员正对船体和出水文物进行“稳定性保护”。船内考古发掘工作预计将在今年基本结束,下一阶段将开展船外侧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和展示等工作。
“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保护组组长李乃胜说,船体需要进行3—5年左右的脱盐、脱硫,脱水填充加固工作则需要10年左右,届时才能还原“南海I号”真面目。
沉船年代修正为南宋中晚期
经过1年多时间的发掘,“南海I号”出水文物数量又有大幅提升。
截至2016年1月5日,“南海I号”总共出土文物1.4万余件套、标本2575件、凝结物55吨,其中瓷器1.3万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铅锡器53件、铁器11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此外,“南海I号”还出土铜钱约1.7万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
“从船型和船货的情况推断,‘南海I号’的始发港有可能在福建。”刘成基指出,船货中的瓷器主要是当时南方著名窑口的产品,大部分来自江西、福建和浙江,以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福建德化窑白瓷、青白瓷,磁灶窑酱釉、绿釉瓷,闽南青釉瓷及浙江龙泉系青釉瓷为主。
部分瓷器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南海I号”的沉船年代。沉船中铜钱出现的最晚年号为南宋前期的“绍兴元宝”。然而,目前出土瓷器中的景德镇窑“青白釉婴戏纹碗”与江西出土的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青白釉婴戏水纹碗”相同。船中的酱黑釉和绿釉器物大部分为福建晋江磁灶窑土尾庵、蜘蛛山等窑址的南宋晚期产品。部分器物也与南宋晚期的“华光礁Ⅰ号”等沉船出水品一致。故此,专家推测“南海I号”的沉船年代应为南宋中晚期(13世纪中早期)。
“虽然目前发现的瓷器都是民窑,但部分瓷器精美绝伦,也在国内考古中十分罕见,如青白釉印花花卉纹瓜棱四系罐、4件青白瓷釉长颈方流执壶等。”刘成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