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也称“端五”、“重五”、“端阳”。河南民间直称“五月端五”。端午节起源甚早,先秦已有,具体由来,说法不一,近人之“由来说”有十数种。河南端午节活动习以祛毒除疫为主。节时各家门、窗或炕头上均贴以用黄裱纸木刻印制的张天师或钟馗像以及用黄、绿各色纸剪成的花鸟虫兽,俗称“贴艾虎”。日出之前,许多人携带镰刀、竹篮到田间、河边或山坡上采取有露水的艾叶、车前子、毛毛草、毛耳眼、菊花、地黄等束之于屋檐下或插于门头、窗口,以示祛毒除疫,同时干后还可用作单方或饮茶。豫东一带,多采伤力草打荷包鸡蛋食用以防治痨病。信阳一带喜在秧草上收集露水洗脸,以“明目”和预防夏天出痱子,也用草蒲熬水洗澡者。在驻马店民间,多在此日捕捉癞蛤蟆作药用。捉到癞蛤蟆者,把一靛墨塞进其嘴中,挂于墙上,待干后即成蛤蟆墨,如家人患有毒疽,便可使用。
端午节时,民间要佩带“香布袋”,又称“香囊”。香布袋于节日前由家中妇女用彩色丝绸或细布作面料,内装香草、白芷、丁香等缝制而成。其形有菱角、莲藕、蝴蝶、猴子、鸡子、蟾等,最常见的为菱角或称“三角”。其做工精细、维妙维肖。在偃师、登封一带,端午节所制香布袋中还有“能(音nai,龟的一种)”形者,据说“能”是大禹治水时为打通轘辕山而变,故以带“能”形香布袋以纪念大禹的功绩。香布袋气味芳香,既可防毒驱虫,又是很好的装饰品。节日这天,老人、小孩、姑娘、媳妇多佩带身上。为小儿佩带香布袋时,还要在其耳朵、鼻子、肚脐、手心、肛门处涂以雄黄酒,在其脖子、手腕和脚脖上系以五色线,俗称“系花红棉线”,有的还让小儿穿上绣有“五毒”形象的黄鞋。在偃师一带,许多人家还为自己所养牲畜带上防毒香布袋。
过端午节时,新县、光山人要接新婚的女儿偕女婿回娘家过“新端午”。届时娘家要设宴款待女儿和女婿。其他地方也有母亲看闺女者,商丘人称之为“送端午”,巩县人也称“瞧端午儿”。因此日串亲多以新婚女儿为主,也有将此日称作“女儿节”、“女婿节”者。
端午之日,周口一带喜以“划龙舟”为庆,传说是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届时,人们还将粽子投入河、坑、塘中,以示对屈原的敬意和怀念。
端午节正处在三夏大忙季节,忙中又要过节,群众戏之为“耽误节”。在豫南诸县,则将其分作“小端阳”、“大端阳”而过之。五月初五为“小端阳”,稍有表示,草草而过;五月十五方为“大端阳”,其时麦已大部分收打完毕,稻子和秋作物也种了不少,农事稍闲,便认真庆贺。河南端午节饮食有粽子(也称角黍)和糖糕、油饼、油条、茶蛋等,许多人家中午还行家宴、饮雄黄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端午节之俗仍行于民间,且和纪念、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