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统庙会文化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2/08/30 - 23:18

河南庙会的娱乐活动主要有演戏、社火。会日赶会看唱大戏者很多,有的携儿带女,全家出动。民国以前,庙会戏演出都要先唱“安神戏”,或称“跳加官”。即在戏台上或直接到庙内大殿前,由一演员扮“天官”,其头戴插翅金盔、面戴黑胡须,身穿红蟒袍,手捧“如意”和“加官”条幅,后跟四“龙套”,口念“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的吉祥语。安神戏之后方可进行庙会的各项活动。近代大多已不甚讲究,有的安神戏也不单独进行,只在正戏开演前加上一场。50年代以后,已不兴安神戏。旧日庙会戏剧演出,多有显示当地财力和文化水平的意思。偃师县老城农历正月十三大会要请八台戏对演,俗称“唱对台戏”。对台演出,戏班各以“拿手戏”出演,以台前观众的多少评定戏班演出的优劣。在三门峡市一带,对台演出还要“计时”,以点放“三眼铳”为号,铳声一响,各台戏即开演,铳声再响,所演戏本情节便要演完,否则要受罚,当地称作“放炮戏”。对台戏、放炮戏演出,在写戏时已讲明,要价较高。在上蔡塔桥白圭庙庙会上演戏,四天会期只要一开演便不能停锣,四天四夜乐声不绝,看戏人曾多达五万余人。庙会演出中,河南民间盛行“画花脸”俗。许多赶会看唱者,怀抱小儿到后台请演员为其“画花脸”,认为这样可使小儿吉祥平安、长命百岁。画好后,小儿家长高兴地向画脸演员封礼相赠,以为酬谢。民国时期,三门峡一带,此风尤盛。

庙会社火形式颇多,如叠罗汉、跑竹马、踩高跷、玩龙灯、赶旱船、背阁抬阁、耍狮子、擂大鼓等。社火出动时多以狮子开路,俗称“狮子导引,百戏相随”。巩县玉仙圣母会上盛行“细社”,即“雅乐”,不用大锣大鼓,一色吹拉弹唱,满会满街一片笙歌之声。巩县站街农历正月初七的佛会夜晚要“放河灯”,家家户户将自制的纸灯置于一小木板上,一齐放入洛河中,届时,洛河上千灯万盏,一片光明。林县火神庙会夜晚将预先搭设的数十米高的“老杆”点燃,数里之外灯火辉煌。

古今庙会日的各种娱乐活动为庙会贸易招来了顾客,焕发了生机。各种生意棚、商贩摊点均使出“十八般武艺”尽力推销商品。一些小手工业者也借机大显身手。当地农民则将五谷杂粮、家畜禽蛋以及山货、条编、纺织品和女红制品等拿来出卖。由于各地庙会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每个庙会一般都有自己的大宗商品或特色。尤其是准庙会,大都以岁时农事的需要和为发散当地土特产品而起会,或以药材为大宗,或以杈杷扫帚竹器条编为大宗,或以纺织和女红制品为大宗,或以牲口猪羊为大宗,等等。方城土山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的桑杈会以卖各种桑杈和农具而扬名。又如前述西峡县马山口中火神会,主要以买卖伏牛山产中草药而扬名,会日,邻近各地以及京、津、湖、广药商云集。当地民谣称:“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赶到哪儿?马山口。看大戏,喝烧酒,赚大钱,好糊口,药材行里卖金钗,山货店里卖猴头,看那舟船下江南,看那骆驼走山路。买来油盐和酱醋,扁担一挑软溜溜。”漯河为全国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之一,每年的骡马大会驰名省内外。安阳市的天宁寺会,各种木本花卉和名贵花草占据会场。各地以岁时农事而起的 “小满会”、“临补会”、“断青会”都有自己的交易大宗。河南还有一些庙会专门销售文化生活用品和少儿玩具。汝南县小南海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庙会,便以出售各种各样的儿童玩具而闻名。如泥制的泥巴狗、小叫吹、小麒麟、一打一叫的泥蛤蟆;竹制的笛、箭、小喇叭、小竹刀、小竹剑、小竹碗、小毛篮、小竹铃铛、竹牤牛;木制的花棒锤儿、金箍棒、刀、剑、斧、锏;纸制的风轱辘、纸翻花、纸牤牛、纸孙悟空和猪八戒面具、纸公鸡以及各种风筝;布缝的娃娃、布老虎、布绣花枕头、花兜兜、花手巾;绸绫制的莲花帽、海棠帽、风帽、猫头鞋;石制的石猴、石叫吹、石鸽子、石老虎;玉制的戒指、簪子、镯子、烟嘴;铜制的小镲、小镗锣;银制的项圈、长命锁;玻璃制的琉璃咯嘣等,还有许多吹糖人、捏面人的穿插于内,使赶会者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分类标签: 庙会, 河南, 贸易,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