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南越王宫 有点“古希腊风”

renwen 提交于 周四, 2018/12/20 - 00:13

西汉南越王宫 有点“古希腊风”

来源:广州日报 日期:2017-08-03

南越王宫的八棱石栏杆。

南越王墓出土的四联体铜熏炉。

两千年前南越王宫里使用的犀角形玉杯。

南越王墓出土的越式青铜鼎。

 

  南越王宫石头建筑成堆 一些建筑构件带有外来文化特征 见证“海丝”文化交流历史

  现在正是暑假,很多家长掏出白花花的银子,把孩子送到海外“游学”,希望他们能多长点见识。如果你腰包挺鼓,事先又做足功课,这么做当然有好处;但如果你兜里没钱,就不必凑这个热闹了。要知道,广州作为“海丝”申遗的牵头城市,有着持续两千年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史,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所以,只要你用心引导,孩子们在家门口长的见识,比起那些去哈佛、剑桥走马观花的小伙伴来,可能只多不少。今天,就让我们从两千年前南越王宫建筑的“古希腊风”讲起。

  王宫御花园

  中西合璧很有范

  暑假一到,我发现身边的朋友们几乎都想着要带孩子出去玩,腰包鼓的,就送去海外“游学”,花掉几万块,号称培养“国际视野”;没那么有钱的,也要带着孩子在国内各大景点转一转,免得跟朋友聊起来的时候没面子。其实,“面子”这个东西不值几个钱,孩子能学到东西才是真的。如果兜里银子不多,没必要非凑这个热闹不可,就在广州转转,能受到的文化熏陶可多呢。

  你可别像我一个朋友,我上次跟她说起带孩子在家门口“游学”,她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孩子老窝在家门口,哪能长什么见识。

  南越王宫“石头建筑”成堆

  看她这样,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忍不住跟她说:“广州建城两千年,如今是‘海丝’申遗的牵头城市,文化遗存数不胜数,不说别的,就说北京路和中山四路交界处的南越王宫署遗址,曾是世界最早的宫廷园林之一。这个‘园林老祖宗’早在两千年前就玩起了‘中西合璧’,不出广州,你就能感受到古希腊建筑的‘范儿’……其实,你若用心引导,孩子能在家门口学到的东西可多呢,你若不做功课,孩子去到罗马也是走马观花,问他长了什么见识,他说的话没准会把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气得在棺材里翻个身。”

  听了这一番话,她脸上挂不住了,冲我嚷嚷:“你知道这么多,你带孩子出去,你来给他讲啊。”嘿,讲就讲,光是广州“海丝”申遗史迹点的故事,我就能讲一箩筐。先说南越王宫署遗址,要是不做功课呢,就只能看到“一堆土”,走马观花转一圈,出来也不知道自己看了啥。要是做了功课,“这堆土”可就大不寻常了。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两千多年前,南越国第一任国王赵佗曾在这里建起了成片的宫阙,规模到底有多大,现在我们还不能完全确定,但发掘出来的数万平方米,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早在两千年前,南越王国的能工巧匠已经有本事借助一个方圆4万平方米的巨型石头蓄水池,构造出了波光粼粼的月牙水池和其他人工水景,让人叹为观止。

  某些建筑构件有“古希腊风”

  尤其令考古学家惊讶的是,整个御花园乃至整个宫苑区,到处都是石柱、石梁、石墙、石门、石砖、石渠,甚至有些建筑结构与古希腊建筑有相通之处。要知道,考古学家们有一个共识,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西方古建筑才以石结构为主,像南越王宫这样“石头建筑成堆”的现象,在全国都非常罕见,再加上有些建筑还带着古希腊范,考古学家自然就会推测,两千多年前的南越先民很可能已开始书写中外建筑文化交流史的序言了。他们能做成这么了不起的事,当然与早早扬帆出海,在外头长了见识有关啦。

  此外,按考古学家的说法,广州南越王宫御花园遗址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园林遗址之一,比欧洲现存的最早园林遗迹——罗马哈德良离宫遗址柱廊园还早了两百年。所以说,做足了功课,不出广州城,就能瞥见两千年前的古希腊范儿;不做功课,就算去到雅典和罗马,估计除了“吃吃吃”和“买买买”,其他收获也很有限。

  (注:本文参考了《西汉南越国寻踪》《从南越国宫署遗址看海上丝路发展》《古南越国史》等文献。)

  岭南美味禾花雀

  两千年前已上桌

  光讲南越王宫古建筑的故事,孩子听多了肯定会打哈欠。这时候,可以给他来点烧烤——不,是讲一讲南越王吃烧烤的故事,保管他眼睛又会亮了。他肯定会问:“什么,两千年前的人们就爱吃烧烤?”

  王公大臣也爱吃烧烤

  他们当然爱吃啦。跟如今街头简陋的烧烤档所用的炊具不同,王宫里的烤炉可是富丽堂皇多了。考古学家从象岗南越王墓遗址挖出了3个长方形的铜烤炉,大烤炉的盘面和四侧都雕刻着兽纹和蛇纹,小烤炉的两侧还雕刻了两只小猪,朝天张着嘴,而撑住炉壁的猪蹄子中间是空的,正好用来插烤叉,设计实在巧妙!话说由于大烤炉太沉,所以底下装了四个轴轮,厨师可以推着走。开烧烤宴的时候,国王和大臣们手里拿着极具西亚风情的犀角杯(在古人看来,犀牛角是验毒神器)或玉卮(古代又一种精致的玉器)玉杯,一边欣赏宫女曼妙的长袖舞(这是汉代最流行的舞蹈),一边吃着喷香的烤鱼或烤鸡,耳边还有宫廷乐队用编钟和琴瑟奏出的悦耳音乐。除了铜烤炉,南越王墓还出土了许多铜鼎、铜鍪和铜提桶等用具,以及编钟、琴瑟等乐器。认认真真看下来,历史课本上“一言九鼎”“钟鸣鼎食”到底是什么意思,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

  甲鱼河蚬食谱上都有

  不过,如果孩子恰巧是个小吃货,听了国王吃烧烤的故事,他或许会问:“那他爱吃麻辣小龙虾吗?”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那时有没有麻辣小龙虾,但国王和大臣们,乃至南越国的老百姓爱吃禾花雀,倒是被考古学家确认了的事实,因为南越王墓出土了两百只以上的禾花雀遗骨,还都去掉了头和足,和现在的吃法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禾花雀一向是广州人心爱的美味,原来早在两千年前,它就已经“飞”到餐桌上了,历史可真够悠久的。除了禾花雀,乌龟、甲鱼、耳螺、河蚬、青蚶……全都可以在国王的餐桌上找到,可见广州人吃得“生猛”,也是得自老祖宗的遗传。对了,考古学家还在南越王宫御花园的遗址里发现了几百只龟鳖的痕迹,王子公主闲来无事的时候,也许会从水池里捞一两只出来炖了吃呢。

  用香料 吃洋药

  王宫品味挺摩登

  故事讲到这儿,如果碰到一个爱思考的小朋友,他或许就会反问我:“你不是要讲跟‘海丝’遗迹有关的故事吗,怎么讲起‘烧烤’来了?”

  异域香料漂洋过海而来

  小朋友有质疑精神是好的,不过,谁说“烧烤”一定和“海丝”无关呢?按学界的研究,早在汉代,已有不少异域香料通过海上丝路输入岭南了。这些香料主要是用来熏屋子,使空气更加洁净宜人的,但宫廷大厨突然来了灵感,拿起一把舶来的丁香,洒在烤盘上,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当然,这可不是考古学家的研究结论,而只是我的想象。

  烧烤时撒点丁香调味,这是我的想象,但考古学家在南越王墓发掘出了大量的熏炉,可是如假包换的事实。此外,还有学者考证史料后发现,熏炉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岭南,在汉代以后,才逐步向北方扩展,说明香料是由海外先输入古广州,然后转运至中原的。在博物馆里看看造型各异的熏炉,你会禁不住感叹,两千年前的祖先生活得挺摩登呢。

  外国药丸也成随葬品

  南越国的国王们不仅喜欢来自异国的香料,生病时还会用一点外国药。考古学家从南越王墓里发掘出了一个波斯银盒,打开一个,里边居然还装着丸药。它们如同今天的保济丸一般大小,只是经过两千多年的时光,早已黏在一起,全部炭化,成分实在无法鉴定。…

分类标签: 历史考古,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