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书法家性情决定风格
性情即个性,是修养与书写时的思想感情,通过形质表现出来,不注入感情的艺术品,是不会有多大艺术价值的。当形质与性情交融在一起时,诚能把欣赏者引入一个美妙的意境,奇趣横生,耐人寻味。行家道:观书如观人。书写时心情的发挥,好的作品都是性情发挥的结果,史上有名草圣张旭,他书写时往往先喝酒,醉后挥毫,有时将头发(古代男人留长发)蘸墨书写,世称张颠。唐代草书家怀素更狂,每在创作时狂奔乱跳,欢歌载舞,然后挥毫,世称狂素。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狂欢后写出来的作品即特别好。此即是性情发挥的效果。故后人称:诗为心声,书为心画。
五、 雅俗美学观
雅即雍容文雅,落落大方,安详静穆,端庄温和,平淡简静。俗即矫揉造作,不伦不类,故作奇怪,野狐参禅。一幅书法挂在雅致的房里,觉得相称即为雅,反之即为俗,难登大雅之堂。雅的书法如李世民的行书,有一种英爽之气,宋徽宗赵佶的正书,字里行间萧萧然有风竹之声,赵孟頫之书有娟好秀美之气,欧阳询之书如庙堂之气,高古端庄。俗的书法作品如日本的现代派以及当今所谓改革创新派,以丑为美,以怪为创新,其俗实不足取。雅的书法作品就像图画,鲁迅先生赞道:“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雅俗孰美,赏者宜知。
六、 书法欣赏中的“佐餐”
1.专注
欣赏书法要用时间感受、思考、理解。史上四位楷书大家之一,唐代欧阳询有次出行时,无意中看到一面西晋索靖所写的碑,于是驻马观看,觉得一般,看一会儿即走了,因索靖名气太大了,他走了几百步又返回,下马站着审视、揣摩,觉得很不错,久久不忍离去,累了就干脆坐下来认真研究,竟为之倾倒,困了即睡在碑前,看了数日方离开。这说明欣赏书法一定要专注,仔细观察,认真揣摩研究,才能发现真谛。如果当时欧阳询看第一遍即离开不再看,那么碑上的好书法即看不出美感、玄机。故欣赏书法专注是不可少的。
2.多欣赏原作
现在出版的字帖,多是后人经过加工的,古贴拓下来再影印也会走样,再经过加工,即离原帖越来越远了,现代书家的作品也一样,经过影印,笔画墨色都会走样,故我们在欣赏之时,最好要欣赏原作为好,这在欣赏时是应该注意的。
3.多读书,注重字外功
苏东坡说:“颓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行家也常说:学习书法,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即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多方面经历和见识,欣赏与学识阅历的提高是分不开的。
4.书法的练习实践
学书法如学游泳,理论再好,若不下水实践就永远不会游泳,学车也一样,哪怕你驾驶理论学得再多,若不上车练,也绝不可能会驾车的。学习书法首先要动笔,美国心理学家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的“一万个小时成功率”提出,一个人用一万个小时专攻一项事业,必定成功,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一万个小时是什么概念?若一天用一个小时的业余时间,即约30年,而学习书法就更难了,没有30年苦练成不了书法家。有了学习书法的丰富经验,自然就懂得书法的来龙去脉, 懂得点画、结构、章法、墨法的规律,欣赏自然就有经验了。
七、 《兰亭序》欣赏
兹以大家都熟悉的王羲之《兰亭序》来举例欣赏。
《兰亭序》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2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卓等41人在今浙江绍兴兰亭修锲时各人作诗后编成集,王羲之为之写的序文,共28行324字,是其50多岁时的得意之作。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前面讲过,欣赏书法宜从章法、结构、笔画顺序入手。
先看章法,《兰亭序》章法布局和谐自然,动静得宜,收放自如,通篇疏朗通态,行气流畅,朝向偃仰,气韵生动,风神潇洒,高古飘逸。行距不疏不密,恰到好处,行间字或大或小,或左或右,忽斜忽正,好像中间有一条线贯穿,流畅自然,尽显动感,每行之间,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又似飘若游云,矫若游龙,或如行云流水,和风细雨。明董其昌说:“右军兰亭序章法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如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后人又评:“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处于天然,隽妙雅逸,绘影抒情。
次看结构。王羲之《兰亭序》结字儒雅自如中透出一股飘逸豪迈之气,字字有筋有骨,血肉完足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形态优美。结体极尽变化,不求平正,强调欹侧。对称揖让、舒展、收敛,各巧安排,达到多样又统一的艺术效果,相同之字富有变化,如“之”字22个,各有不同。“科学求同,艺术存异”,“文是看山不喜平”,书法也一样,贵在变化。
再看笔画用笔。王羲之用笔细腻精动,点画妍媚、遒丽,似无法又万法皆备,用笔提按导送,使转运行中具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且笔笔有力,富刚于婀娜之中,行遒动于婉丽之间,行笔以中锋为主,兼以侧锋辅助,富有韵律美,其取笔多以凌空取势,折笔多用侧锋,收笔则轻顿提收。点有斜点、出锋点;横有露锋、带锋随手应变;竖或悬针或做玉筋,各尽其妙;挑或长或短;折有横折竖折、斜折;钩有竖钩、竖弯钩、回锋钩;撇有斜、有直、有短、有并列撇;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使点画之间脉络相通,意气流动,其牵丝映带,又气脉相连,俯仰有情。真可谓尽用笔使锋之妙。
全篇章法、结构、用笔显得提按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于自然风致。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皆溶于书法中。
本文乃一己之言,粗浅见解,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望行家读者不吝赐教。来源: [福州市老年大学 谢文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