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书法学习是一项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事,并非一朝而就,需要我们坚持练习。以下是书法名家严太平阐述的学习书法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一)要扎实基础
孙过庭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求平正”属于学习书法打基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追险绝”属于创作上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追险绝”也需要学习;到了“复归平正”,就人书具老、技艺成熟、风格成形了。到了“复归平正”,一般就很难进取了,若不再临帖学习,那就等于终止了艺术生命。
学习书法要有计划性,要明白自己处在什么阶段,只要摆正了位置,才能有针对性的拟定学习计划和步骤,防止在学习上出现肓目性。不能跨越自已的程度,去追求高级阶段才应干的事。比如,不应该在刚学书法时就去“追险绝”、求风格、求力感、求气韵、求意境等等。跨越阶段地去追求,就是拔苗助长。学书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影响学习效益,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总在原地踏步,总在低水平上循环,究其原因与此有关。
欧阳中石先生早在80年代,曾要我不要临米的《蜀素帖》,“要临米早期的作品”。《蜀素帖》属于险绝的;米早期的作品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属于平正的。欧阳先生只对我提出了一个具体要求,这个点拨是婉转的,却是肺腑之言。当时我只能就事论事的理解,经过碰壁之后,才有了深刻的理解,学习书法要一步一步的走,临帖要由浅入深,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现在回过头来认识欧阳中石先生的话,确实有胜读十年书之功用。沈鹏先生曾指出要我注意解决字的结构。已故的大康先生要我一个一个字认真临习。权希军先生主张不要急于求变,不要把字写得很夸张。他们所说的都是先求平正。这使我懂得,平正是基础,基础不稳,难以在今后有所发展。
“平正”的含意既是指楷书,也不完全是指楷书,各种书体都有一个“平正”和“险绝”的问题。唐楷总的来说是平正的,而欧体就寓含“险绝”;有些魏碑就是“险绝”的。楷书相对于行书、草书来说是基础,是“平正”的;要使行书、草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必须要有楷书的基础。我初学书法時进展不快,其教训就是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是在楷书有一定基础之后,才去学行书、草书的。我的楷书基础是后补的。有一次有个人要我用揩书写块碑,那时,我的楷书还没有过关,临阵磨枪,现学了一阵,从那以后我意识到楷书有用处,才专心致志地写了一段时间的楷书。经过那段临阵磨枪,增加了感受,觉得揩书水平提高以后,就会感到自己原来写得满意的行书、草书作品不满意了,这是很受益的。老同志学书法,不一定要从横平竖直的唐楷入手,可以用行楷作为基础,或者以隶书来解决“平正”的问题。平正的基础没有打好,也不是说不能写草书,可以临习比较平正的草书字帖。
练书法打基础,是一辈子的事,决不是一次到位就练好了的,是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前进的。就像先盖一个小屋,过几年觉得小屋不满意了,就推倒重来。再打更牢的基础,盖一座楼。几年之后又不满意了,又推倒重来,如此往复,不断进步。企图一次就把基础打得特别好那是不现实的。
很多人练了一阵,当听到别人赞扬,或者小有名气之后,就以为基础差不多了,不再临帖了,忙于应酬,这就难以继续进步。我曾发现有的获奖者在以后的展出中不能入选,就是这个原因。加入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成为创作研究员的老同志,要注意不能把自己摆在创作研究员的位置,过多地投入创作,不一定能提高书法水平。如果不把临帖、学习放在首位,学习的时间少于创作、研究,那恐怕就不会有多少进步。基础不牢的人过多地投入创作,不仅无益,甚至会阻碍书法水品的提高。为何会如此呢?这是我要汇报的第二个问题。
(二)只有专精才能“入帖”
每个人临像某个帖的能力是有所不同的,这是天赋。过去我就发现有些老年人比年轻人还容易做到临像某个帖,临几遍帖,就有帖的味道。这说明临像某个帖的能力与年龄没有什么关系。临像某个帖是不是就“入帖”了呢?过去我不懂何为“入帖”,以为能对临、背临,就算“入帖”了,其实不然。仅仅能临像某个帖,不算真正的“入帖”。我觉得“入帖”的要求是很高的,要能达到随意即兴写出来的作品,有较浓的帖上的味道,书写的水平和帖的水平相差不太多时才算真正“入帖”。要达到这个标准是很难的,只有真正明确了这个标准,扎扎实实练基本功就不是一句空话。“入帖”就等于练就了一种看家本领,具备了创作能力。
入了帖之后就要出帖。“出帖”的本领,青少年人普遍比中、老年人的本事大。全国书法大赛获奖者,有些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最多也不过写了二十多年字,在这二十来年里,他们不仅入了帖,而且能“出帖”,达到较高的创作水平。而在数十万离退休学书法的浩浩荡荡的大军中,不少老同志练了一、二十年甚至更久,很多人也很勤奋,天赋高的也大有人在,结果呢?“入帖”者极少,“入帖”后能出帖者更是凤毛麟角。离退休以后学书法的几乎没有人能入围“国展”,是全军覆灭。这和青少年人相比,差距太大了。究其原因,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勤奋,在此我和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个问题。
青少年在学书法之前,脑子里和手头上没有形成自已书写的坏习惯,或者说坏习惯比较少、比较弱、比较嫩。他们只要方法对头,肯下功夫,照着帖写上十来年,就可以把一个帖吃透,就可以形成一套和帖上差不多的书写习惯,他们一旦养成了好习惯,就终身受益。而老年人在学习书法之前,信笔写了几十年,都形成了自我书写的习惯,这个习惯中好的成份少,不好的成份多。旧习惯基本上是要被否定掉的,只有彻底抛弃这些旧习惯才能真正“入帖”。而老同志的旧习惯根深蒂固,十分顽强,正是这种旧习惯严重地防碍了“入帖”的进程,阻碍了老年人能力的发挥。是老年人难以真正入帖的根本原因。
当对临、背临的时侯,帖的模样能逼使自己改变原有的书写面貌,使自己被动地顺着帖上的笔势,从字的结构到笔画,写出接近帖上字的模样。而当自己随意创作一篇作品时,帖上字的模样就忘记了,既使脑子里能记得住字的大概样子,也会由于你长期形成的旧习惯,导致你的笔势和帖上的笔势不合拍,你能记得起帖上字的那个样子,也写不出帖上字的那个样子。旧习惯就是这样把你从帖上学到的东西抵消得干干净净,甚至出现临帖若干年,而创作的作品中没有一个字,甚至没有一个笔画像帖上的样子。尤其是学习书法晚的人,记忆力差的人更是如此。
我觉得找到病根之后,就好对症下药了。我的药方就是一个“精”字,就是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专心致志,死守一家,只临一帖,旁的帖再好也只读不临。“精”是为了尽快地记往帖上字的模样,并用某个书家的书写习惯,代替自己不好的旧习惯。中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正因为很难记住字的模样,更要牢牢地把住一个“精”字,只有“精”选一帖,才能记得住帖上的模样,并能把记住的模样通过手写出来。如果学得过杂,过早求博,尤其是真、草、隶、篆同时并举,结果没有一个帖能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像,那一门也达不到一个像样的水平。 “入帖”是很难的,所以李可染先生说: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我再加一句话,老年人更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一个帖子中去。我为什么强调要打进一个帖子里去呢?古人字帖中,每一个人都有他各自不同的书写习惯,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所写的字,也会有书写习惯的变化,不首先钻进一个帖里去,是学不好书法的。于佑任精选的集古字的《千字文》就不适合老年人去学。临帖就是要用帖上某个人的用笔、结字习惯,代替自己以往不好的习惯。一个帖的习惯还没学到手,没有把帖上的好习惯变成自己的习惯,就换另一个帖,这就像狗熊掰捧子掰了一个丢了一个,掰掉的不少得到的不多。旧习惯不改,不论你临多少帖,也不论你临多久,都不可能真正“入帖”。这是很多人练书法总不见明显进步的重要原因。 …